看着陈思眉两人气急败坏的模样,周折冷笑一声,连回应都懒得回应,如今他是作为老师,与先前起冲突时的身份可以说天差地别,就算是陈思眉两人真的是被冤枉的,周折现在的身份也能让他们老老实实的举起水桶去墙边罚站。
见这两人一副不情不愿,看着他满脸怨恨的模样,周折冷笑一声说道:“怎么?不愿意去?那我去请韩院长来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还你们一个公道怎么样?”
周折搬出了稷下书院身份最大的靠山出来。
开什么玩笑,早上的时候韩院长才把陈思眉他们的叔叔给弄出了书院,如果这次再来,怕不是他们兄弟两人也得跟着他们叔叔一道卷包袱滚蛋?
秋闱在即,没有人敢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陈思眉两人只能不情不愿地接过了赵醒手里的水桶,走向了教室后面的角落。
随着系统提示的声音再次响起,加上今早从陈念耳处收获的十点积分外,又是三十点积分入账。
见两人就范,周折也不再管他们,而是看向眼前的学生,开口询问道。
“你们之前学的是什么?”
一众学生愕然,没有想到这位代课老师竟然连他们学到了什么内容都不知道。
“先生,秋闱快到了,陈先生一直在教我们怎么写策论。”
“策论?都讲了有哪些?”
周折有些好奇。
说到秋闱科考,大燕的科考制度与前世并没有太多差别,只是考生并不需要通过乡试,县试等考试一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靠着过关斩将杀出重围。
相对比较轻松的是,春闱秋闱每三年各一期,整个大燕各大书院皆有不同的会考名额,由书院内部竞选出符合相应名额的考生后,分批参与春闱和秋闱,再根据两场考试的成绩分批录取进士。
而类似于稷下书院这样比肩现代清北财交的书院,名额自然比起寻常书院要多上许多,不过即便如此书院内部的竞争也颇为紧张激烈。
这也是稷下书院内部书榜的由来。
不过更加有意思的是,秋闱与春闱的考核标准并不只有诗词经文,民生策论,经辩外还附带了算学,工造等格物内容,目的是为了从众多学子之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才能者供大燕朝廷调度差遣。
只不过比起正儿八经的依靠诗文经辩和策论考中的学子,格物类的考题比重并不算多,且并不要求强制作答,所以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太过注重这些内容。
“陈先生昨日留给我们的作业是以最近撤销的学政为题,写一篇策论。”
苏大吉回答道。
近日撤销的学政,周折也有所耳闻,所谓学政便是大燕六年前推出的新政。
其内容无非便是要在各地更多的开办书院学堂,让民间包括乡村等地的所有适龄孩子入学读书。
并且以入学率和识字率作为各地官员重要的考核标准,评判优良。
这一政策其实并不算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良政,一经推出便让群臣支持,仕林学子们也都纷纷鼓掌叫好。
可没有想到等到政策发布,真正到执行下去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个政策的问题所在。
各地兴师动众建立的学堂书院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入学,那些乡村里的适龄孩童,家中宁愿让他们跟着在农田里学着如何犁地,也不愿意把他们丢去书院里面读书。
导致不到两年,各地花费重金修建的书院就长了草,只有寥寥学生入院读书,可以说是入不敷出。
甚至还闹出了许多乱子。
燕王迫不得已之下,只能在前段时间收回了学政,放弃了这个原本可以振兴大燕的机会。
可周折作为现代人,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更是深刻的了解过华夏近七十年里努力普及识字率得到的丰硕成果和漫长过程。
所以他大抵是知道,这条学政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的。
他将这些学生写好的策论收上来后,粗略翻阅了一遍,发现这些学生都没有将事情讲到点子上。
大多数的学生策论的方向都是错的。
包括学榜前几名的苏大吉和陈思目都将学政的讨论方向放在了此政失败的结果上,以如今得到的结果出发,对学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弊端进行剖析,企图去证明学政并非良政。
而不是去反思学政为何会失败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他越看眉头越是紧紧皱了起来,待翻看完最后几篇文章后,不由得大失所望。
他将手中厚厚一沓的文章重重拍下,严肃地看向众人问道:“这就是你们的策论?简直狗屁不通!谁教你们这么写的,我要是你们的老师教你们写出这种东西,还不如死了算了!”
一群学生没有料到周折会发这么大的火,不由得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