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穿越考科举 拖谢同窗给家里的信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王辰想着要是被外派出去当知县,他可以住衙门后头,这就省了买院子的钱。
又一想当知县真的不错,一方父母官在地方上话语权足够,方便他施展抱负。
王辰越想越美,他心里几乎认定自己要去当县官了,看他这样郭婉瑜有句话没说出来——
天下事说不好的,有时你觉得最没可能的事情偏偏就是会发生。就比如你打死谢举人他都想不到一同赴京赶考的同窗能考上二榜进士,可王辰就是考上了。
后来的馆选也是,王辰心里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无论看问题的深度广度或者各方面积累其实都比不上那些士族出身的学子,他想法一直很务实,没做过白日梦,结果却被通知说选上了。
翰林院庶常,也被称作庶吉士,主要是从二榜进士中选择年轻并且才华出众的人担任,属天子近臣。
得知自己被选上,王辰第一反应是去回忆自己到底写了篇什么文章?是怎么被上面看中的?
就听见有人提醒他该跪下谢恩。
王辰赶紧跪下来谢皇上恩典。
重新站起来之后,他露出了复杂的表情,又激动兴奋,又有些犯愁。一同被选上的其他人都在狂喜,就他有点悲喜交加的意思,就有翰林学士纳闷,问他怎么还不想待在翰林院吗?
王辰躬身拱手解释说非也。
“天下读书人哪有不仰慕憧憬翰林院的?学生一来没想到自己能有这般幸运,二来的确有些犯愁。原本没想过能在京城安家,我家境贫寒,怕安不起这个家。”
二榜进士王辰,翰林学士有些印象,他的确是大老远上京赶考的贫寒学子,难怪会为这个犯愁。
理解之余,疑惑也有:“你中举后竟没发家?”
王辰说他中举后的确有许多富商豪绅上门道贺,他领了情,没收礼。
翰林学士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见过被取中之后狂喜数日,没见过愁成这样的。更不幸的是庶常虽好,却丁点油水都没有,连俸禄也并不高。蹲这职位上从来只有倒贴,没有发财。
王辰活到今天受的考验太多了,他很快想开,心道回去跟李梁成谈谈看能不能多在他家借住几天,再抽空去打听看有没有急着脱手格外便宜的小破院子,不讲究体面,能住人就行。
他这么想,就不再忧虑,跟翰林学士问了个上任时间,正如他之前预想的,朝廷留给他们安家的时间不多,选上庶常跟着就要到岗做事去。
这事吧,也好理解。
对学子们来说中二榜进士可能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都想体体面面回去一趟,那场面想着就风光。可对朝廷来说不就是选了批进士?你在翰林院谋到职位还不赶紧的做事情去要休假回乡,要你干嘛?不如换别人上。
翰林院那边没给王辰回老家的时间,只给了他几天安置。
王辰记好日子回去同郭婉瑜商量,准备听听媳妇儿的意见,再决定家书怎么写,后面怎么走。结果他刚回去,翰林院那边去给皇上复命,倒是没拿文章给皇上看,就说了一下选中几人,分别是谁。
提到王辰时,有人笑了一下。
皇帝注意到了,问他笑什么?
那人就说还是第一次见到有选上庶常结果愁眉苦脸的,问他在愁什么?说家底太薄,赴京赶考都差不多把积蓄花光,他没钱在京城安家。
鸿元帝听着也笑了一场,跟着就吩咐太监总管,让使个人,给他送点银子。皇帝还煞有其事点点头,说:“不到而立能中进士,并且还选进了翰林院,他既然有这才学,没钱安家朕给他安家。”
太监总管请示皇上送多少合适?
鸿元帝比了个手势,他就躬身退下安排去了。
住在冯家院子的王辰稀里糊涂迎来宫里太监,人还是大张旗鼓来的,喊着说皇上听闻王庶常家中清贫特来资助。看有人围观,这太监又说让天下学子放心,皇上怜惜人才。
王辰领着郭婉瑜跪谢皇恩,这时候他有些明白为什么好运能降到自个儿头上。皇上为什么点他做二榜进士?又为什么选他进翰林院?还使人送银两给他?
这就很像古书里讲的千金买骨的故事。
还不止王辰自己这么想,众大臣听说此事也想到这儿,他们想到皇帝兴许是想为自己炒个爱惜良才的名声,借资助王辰告诉天下读书人,只要你有本事什么困难都不是困难,皇上会替你解决。
鸿元帝是在造势啊,他拿了五百两出来,买了个绝好的名声。这事传开之后,还没来得及返乡的读书人都在称颂他,等这些人回到老家,那帝王的美誉不就传遍全国?
之前还有人想过皇上是不是挺赏识王辰?
这么一搞,没人那么想了。
都嘀咕说皇上不容易,还能在应殿试的学子当中挑出个穷得叮当响的布下这么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