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大国军工:你管这叫巡洋舰? 第3章陆炮上舰!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蓝海造船厂中。
秦铭送走参加演习任务的张荣光后。
亲自上船。
开始带着全体巡洋舰的官兵进行实操以及维修方面的课程。
由于这次使用的是全新的船舶动力模式。
巡洋舰采用全电布局,又使用了最新型的电脑、最新型的武器系统。
以及半智能程序辅助。
所谓半智能程序。
指的是它可以辅助船员纠正航线、提示航线、提示敌人、简单的火力指令等等简单的智慧化。
而无法做到综合方面的推演与计算。
其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电脑太过于落后。
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计算。
为了能让各个武器模块拥有基础的威能。
秦铭使用了多套主机系统组建局域网的方式。
让固定的主机负责独立的武器系统。
如此解决舰船算力不够的问题。
巡洋舰的首尾中各2套11管30毫米口径的转管机炮。
它们分管不同的区域,借此做到对巡洋舰的全覆盖末端防御。
之所以如此浪费炮台。
主要还是智能硬件系统的原因。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要知道。
向这种密集阵机炮。
鹰酱早就在70年就已经完成初代火炮系统的设计。
并通过打靶测试。
后经过长达6年的实验与调配工作。
到了80年才安装在航母上正式服役。
这种密集阵近防系统战逻辑是在5100米距离侦测到目标、3900米距离捕捉目标、2300米距离开始射击,最近接战距离91米到210米。
从侦测到捕捉目标要在2秒内。
实际反应时间为3.7秒。
并以平均使用200发弹药的条件下破坏目标。
这比秦铭通过系统得到的这套密集阵系统的反应时间多了足足有3秒的时间。
而且这种系统的单打独斗特性拥有巨大的缺点。
那就是只依赖于自身的雷达火控系统进行接战,与舰上其他系统没有协同互助。
也就是说。
舰载雷达在已经精确捕捉并锁定目标的情况下。
该系统仍旧需要重新以自身的雷达进行空域搜索,无法与舰身主雷达形成互动交流。
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增加了漏失目标的可能性。
且密集阵近防系统也无法分别敌友。
且由于载台的限制。
这种密集阵系统的雷达只能与机炮共用一个回旋俯仰角,无法独立执行广域搜索。
因此系统开机后只能一次攻击一个目标。
且射速仅4500发每分钟。
密集阵系统无力拦截告诉目标的短板非常严重。
秦铭用的这一套并不同。
它与秦铭前世时见到的55大驱使用的密集阵相同。
每分钟1万发的子弹。
且能够同时捕捉45个目标进行拦截。
使用的是密集阵与未来空域窗理论相结合的方式。
改进出来的优化系统。
所谓未来空域窗是85年伊特利提出的一套近程反导系统模型。
传统的跟踪集火射击体质通过高炮向目标预测未来点射击达到摧毁歼灭目标的目的。
而未来空域射击体质则是在目标预测迎弹面内,以目标预测未来点为中心,形成一个有界的,具有均匀或近似均匀分布密度的射弹散布区域。
使得当目标进行一定幅度机动时,都必须通过所建立的未来空中区域。
由此提高目标的摧毁歼灭的概率。
为了形成一个未来空域窗。
火控中心在线火炮传送目标现在点时。
将为多门火炮给出散布中心和散布特征。
这对于具有多个炮管的加特林武器系统则只需要给出各个炮管的发射散角即可。
这种理论也是现在龙国军事研究机构正在辩证研究的一种理论之一。
如今被秦铭通过系统轻松实现了它的优点,并弥补了相关的弱点。
所以。
秦铭通过系统给出的蓝图制作的这一款近防炮,类似于另外一个世界的1130。
它是传统近防炮的两到三倍,可以拦截5马赫的反舰导弹,拥有97%的拦截概率。
对于一般的亚音速导弹甚至可以做到一击必杀。
在雷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