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大明朝是兴师动众,劳命伤财。
先是丘福丧师辱国。
最后是御驾亲征。
后世许多学者认为,盲目撤消大宁都司,是朱棣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从此,北疆战事不断。
无论是朱棣还是朱瞻基,从此都要御驾亲征。
被迫迁都,天子守国门的窘境,都是为这一错误决策买的单。
二百多年之后,满清就是以大宁为根据地,数次从喜峰口长城攻入大明朝。
最终,大明灭亡,满清王朝崛起。
经过徐钦一番细仔讲解,蹇义终于听明白了。
却是一脸懵逼,目瞪口呆。
这种移花接木的障眼法,还真是高明!
陛下既然没法兑现承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坑再挖大点,把宁王和兀良哈一起埋了算。
身为天子,不能放任藩王太过自由,把兵权收了,只给荣华富贵。
“贤侄啊,你这些损招都是跟谁学的?”蹇义疑惑道:
“难道是从军神的笔记里,或是天书?”
徐钦笑而不语,保持深沉。
损人利己的事,只要是现代人,谁想不到?
蹇义见徐钦不说,也就不好刨根问底。
这是人家的秘密,天机不可泄露。
两人正说得起劲,外面主簿进来禀报,说是皇上有旨,请尚书大人即刻入宫。
蹇义赶快起身,二话不说便拉上徐钦,一起去见朱棣。
“老师,晚辈跟着去怕不妥吧。”
徐钦推辞道。
他是觉得这种事情,自己不能在朱棣面前表现得太过主动,免得对方生疑。
朱老四跟他老子朱元璋是一个烂德性,生性多疑。
“哎呀就别扭捏了,陛下是你姑父,他能把你吃了不成?”
“再说了,这种事我一个人说不明白,你在陛下讯问时,就可以当场陈述清楚,省得转来转去,耽误军国大事。”
蹇义不由分说,拉着徐钦衣袖走出衙门,一起上了官辇。
挂着天官铭牌的官辇,一路上毫无阻拦,快速驶入内宫。
可到了御书房门口,就听得屋里有争吵声。
询问门口内侍小太监,才知是宁王朱权在房里。
“四哥,臣弟不敢有任何奢望,你要裁撤大宁都司也成,可你弟妹的尸骨,总得给一块安葬之地吧。”
朱权大嗓门说得有些激动。
他是个聪明人,当初朱棣答应平分天下,他压根就没往心里去。
自己是被胁迫的,不反也反了,谁说得清楚?
如今朱棣成功登基,他压根就没提什么非分之想。
提了,怕是自己性命不保,还连累妻儿。
可如今,朱棣急哈哈把他从北平召回,告之要裁撤大宁都司,而且只字不提新的藩地。
他真的有些火了。
朱权冷静,他以宁王妃张氏一年前薨逝,一直未能落葬为由,提出尽快安葬。
按大明律法,藩王及藩王妃只能安葬在藩地。
实际,朱权变相是在向朱棣要藩地。
这似乎非常合情合理。
看着被自己忽悠瘸的兄弟,朱棣自觉理亏,他和善道:
“十七弟,你说,看上了哪里?”
“太仓府姑苏城。”
朱权也很干脆。
朱棣听罢则深深吸了口冷气。
江南一带都是富裕地区,是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若成了藩镇,朝廷税收损失可就大了。
洪武朝,先帝二十六个藩王,都没有在江南富裕地区安排藩镇。
“是这样的十七弟,苏南和淮南一带的赋税,比别的地方要高出不少,现在又是南直隶,就在京畿之下,让你就藩怕是不妥吧。”
朱权也料到可能有这个结果。
他有预案,并不慌乱。
只见他用手抚了抚下巴胡须,不慌不忙说道:
“既然陛下认为姑苏不妥,那就到钱塘这总是可以了吧!”
娘的,换汤不换药。
钱塘跟姑苏一样,都是江南最富裕地区。
这些地方拿出去,犹如割了朱棣身上的肉。
肉痛啊!
见朱棣阴沉着脸没吭声,朱权跟着继续唠叨。
“四哥啊,臣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找个繁华温柔乡,安享富贵荣华,还望陛下恩准。”
“???”
朱棣踱着步,见朱权紧盯不放,他是答应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