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等,在等一个机会,他已经派人去制造这个机会,他不能让宁王隔岸观火,他必须要把宁王拉进这趟浑水。
南京城内,朱棣派去的使者打着宁王的名号,贿赂朝臣,贿赂宫内的太监。
而最主要的是,带着厚礼贿赂方孝孺等几个削藩的主使,一切计划做完之后,方孝孺一派的削藩支持者中,派去的人送礼不成杀了两个官员,这两人都是方孝孺的追随者,怒火中烧的方孝孺也无心分析这件事的真假。
可是当时的情况也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因为燕王已经答应接受朝廷撤藩,只是需要时间收拾妥当后回到南京面圣,虽然还没有裁撤宁王,但是宁王想通过贿赂免于撤藩也很合情合理,一切就在两三天之内悄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这日早朝,以方孝孺为首的撤藩派一起参了宁王一本,就连不同意撤藩的大臣也附议,很简单这都是朱棣派人做的,建文帝听到宁王派人贿赂朝臣以求不撤藩,贿赂不成反杀了两名官员,气焰十分嚣张,但是建文帝总感觉有蹊跷,感觉是燕王从中作梗。
就在此时,有大臣上奏,燕王朱棣返回南京接受削藩的第一波人马已经从北平出发。
建文帝听后打消了疑虑,立刻下旨宣布宁王撤藩,立刻出发回南京,不得有误。
圣旨还没传到宁王处,宁王早已得知,但是为时已晚。
其实宁王的兵马是最多的,太祖朱元璋把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也赏赐给了宁王,但是火烧眉毛了,宁王没有退路可走,要么反,要么削藩,但是那几个兄弟被削藩之后不是流放就是贬为庶民,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所以只有一条路可走。
造反!
宁王起兵的消息传到了南京,建文帝震怒,没想到宁王竟然铤而走险,一时满朝文武大惊失色,建文帝招来大将军平安和盛庸,准备派兵二十万前去平凡。
此时方孝孺突然上奏。
“启禀皇上,大军长途跋涉,粮食补给消耗巨大,宁军若以逸待劳,对我明军来说十分不利,更何况朵颜三卫的骑兵十分勇猛,让两位将军前去实在是下策。”
建文帝听完感觉有理。
“不知爱卿可有上策可选?”
“回禀陛下,上策不敢当,臣以为应下旨让燕王朱棣平反,一来可有试探燕王对撤藩的态度是真是假,二来两军交战必有死伤,不管输赢双方都将付出代价,我军再行前去坐收渔翁之利。”
“此计甚妙,方爱卿所言极是。”
满朝文武跟着附议,这些人就是朝堂上的墙头草,见风使舵。
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送到了北平,朱棣知道自己名正言顺拿下宁王军队的机会到了,可怜方孝孺自以为聪明,认为这个计谋十分巧妙,能够坐收渔翁之利,殊不知他只是朱棣计划里的一颗棋子。
宁王听到消息,顿时乱了阵脚,因为南京可能不知道,他却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一年以来,朱棣的军队数量猛增至十几万人,其中不乏鞑靼骑兵三四万,还有那支神秘的火铳军,至今自己没有看到过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朱棣招来王妃和三个儿子,到了关键时刻…..
“你们三个陪着你们母亲就呆在北平,那里也不要去,给你们留下一万守军,我带着大军先去大宁走上一遭,守好北平,这是咱们的根本。”
朱高煦听了赶紧说。
“爹,大哥和三弟陪着母亲就可以了吧,让孩子陪您一起去,孩儿保证绝不给你拖后腿,也让您看看孩子儿现在带兵打仗的手段。”
“老二,我知道你现在一身本事,所以才要留下你来守北平,你母亲毕竟是女流之辈,不适合总是抛头露面,你大哥不懂领兵打仗,老三年纪小经验不足,所以要你们三人合力陪着你母亲一起守住北平城。”
朱高煦听完点了点头。
“我不管你们兄弟三人平时互相搞什么小动作,这一次是我们一家的坎儿,过去了大家都好,过不去你们就守着这北平哪也不要去,老大你的火铳军就一直生产着,有了这火铳,守城的难度不会太大。”
朱高炽听了以后赶忙说道。
“爹,现在装备的火器军已有两万人,您全部带走,我再安排人手昼夜不息的生产装备训练。”
“我要那么多干嘛,给你们留下五千,我带一万五足矣,他们的背影火铳和弹药你给我准备充足一点。”
朱高炽点了点头。
“燧儿,你这段时间陪着张玉将军也出去征战一大圈了,这次你要听大哥二哥的话,守好这北平城。”
朱高燧年纪到底是小,知道父亲这一去不一定是什么后果,眼眶就红了。
“爹,要不你给我带着吧,大哥有谋,二哥有勇,他们陪着母亲守着北平没问题,让孩儿陪你一起去,带兵打仗我可能不行,但是我能够侍奉父亲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