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大明江山永固 第二十三章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其实大炮还是之前的大炮。
朱棣只是让朱高炽按照图纸改造了炮膛和炮弹,增加了膛线,改进了火药。
这样的威力震慑了明军的所有人,也吓到了燕军的所有人。
张玉不禁感慨,自己这么多年还是看走了眼,朱棣的才能远远不止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
朵颜三卫的首领庆幸当时燕王打宁王的时候没有用到这样的火炮,不然自己的朵颜三卫骑兵死在火铳下的就是少数,大炮将会让大部分骑兵命丧大宁。
脱脱木庆幸张玉和朱高燧与鞑靼骑兵之战没有带这样的大炮,不然现在自己已经是亡魂了。
占领了真定城后,燕军稍作休整,张玉建议趁势继续进军,一鼓作气拿下德州,争取在明军筹集军队粮草之际拿下济南,这样接下来的行动将会更主动。
朱棣却拒绝了这一建议,看着一脸疑惑的张玉,朱棣说到。
“将军不需要着急,耿炳文这一仗虽说一败涂地,但是建文帝手上还有足够的兵马可以征集,如我所料没错,接下来南京还会派出大军前来,领军的将会是李景隆,他这次来我们会彻底灭掉明军主力部队,这一仗打完,建文帝必将元气大伤。”
张玉听完一脸惊恐,他哪能想到朱棣能把接下来要发生的全部说中,只是惊叹驻地竟然能料到将会派谁前来应战,并且信心十足的说会灭掉明军主力。
张玉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眼前这个人可不是有多么高深莫测的能力,确实朱棣这个B装的漫不经心却也石破天惊。
接下来的时间,燕军不断清理着北平到真定之间的明军势力,朱棣又分兵几路将真定到河间之间的明军势力全部清除,因为他知道接下来李景隆会领兵进驻河间,按照之前李景隆会直接进攻北平,但是这次朱棣不会给任何人机会到北平,所以他才会第一时间先用计拿下宁王,现在从南京去往北平的路上,朱棣早已安排妥当,有火铳,有炮,有骑兵,甚至还布置了地雷,明军经过耿炳文一战后,再也没有能力进攻北平了。
接下里聊聊这个李景隆,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年少时和朱棣很熟,按道理,朱元璋时代的这几位大将军无一不是骁勇善战之辈,包括他们的后人也有不少领军打仗战功赫赫,可是这位李公子就属于少有的纨绔子弟,对兵法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却又从小被身边的人拍马屁长大,他本人对马屁也很受用,所以他的能力基本都停留在打嘴炮上。
建文帝身边确实也需要清理清理,黄子澄竟然会推荐这样一位富二代去领军打仗,关键满朝文武竟然没几个反对的,建文帝一看大喜,看来这李公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李景隆扣上大帽子来到山东德州,把耿炳文留下的残兵败将归置归置,又从各地调集兵马合计五十万大军(数字有待考证),如朱棣所料(其实哪来的所料),大军进驻河间,全军驻扎吃驴肉火烧。
明军大帐内,李景隆阔阔其谈,在地图上指来指去,所有的部署偏将们一个都看不懂用意何在,可即使如此,这些人仍不忘记拍马屁,什么将军用兵之法从未见过,真乃是当世奇人。
到达河间十来日,李景隆多次要求发兵进攻真定,都被部下拦住,理由简单的让人可笑,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这位李公子打仗是兵马先行粮草未动,这消息传到燕军大营,张玉和朵颜三卫的首领以及脱脱木、郭震都请命出战,趁李景隆阵脚不稳粮草未到之际偷袭河间,却被朱棣拦住。
“以李景隆的聪明才智,何须用这样的手段,就是正面交锋,打他如同打三岁小儿一样,给他时间,让他站稳脚跟,等他兵马粮草全部到位,我们在跟他正面好好打一场。”
听完朱棣的话,大家哄笑一堂,看来建文帝确实气数已尽,连这样一个草包都敢带几十万大军,简直是草菅人命。
北平来信,由于朱棣做好了一切准备,提前把身后的宁王收拾掉,又在南京去往北平的路上准备了大军镇守,朱高煦和朱高燧坐不住了,写信要来跟朱棣一起打仗。
朱棣看完信想了想,看来自己的想法确实是有问题的,总要让这几个混小子多经历一些,自己现在有足够的实力保证他们的安全,想到这里,朱棣找来张玉。
“张将军,把南京去北京路上的守军撤掉,另外让人把撤离的消息散到河间去,我看李景隆的粮草也基本到了。”
“殿下,为何突然要撤掉守军,万以李景隆突袭北平,我们还要分兵回去救援,对我们实在不利啊。”
朱棣把信递给张玉。
“岳父,我也没办法啊,你看这俩小子写的信,我不给他俩找点事儿,他俩估计敢偷偷跑来,我想了想,目前北平有足够的实力自保,把沿途守军撤掉,骑兵招来我们这里,那几门火炮和火铳军就打发回北平,那北平守卫就更没有问题了。”
张玉看完信哈哈大笑。
“这两个混小子,从小就不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