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封神劫起 第三章 何为人王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天皇伏羲,伐天的人皇!
牧苍生还是难以置信,天皇伏羲居然会死。
突然,牧苍生想起一件事,洪荒小说中,不都是说伏羲是女娲娘娘的哥哥吗。
牧苍生抬头看向帝辛,询问事情的真假。
帝辛脸色古怪,似感叹,似悲伤,又仿佛有一丝喜悦,但是帝辛没有回应牧苍生。
牧苍生有些迟疑,这是隐秘吗?不能述说?
这位严肃的人王,只有一张面瘫的脸。
能想象一位严肃的人王突然间面部表情如此丰富……额,古怪吗。
这一刻,牧苍生从帝辛身上感受到了人性。
或许人王在人族是高高在上的,但绝不代表人王是无情的。
也许最是无情帝王家,但人王不是,只有代表人族利益,获得人族认可的王,才能成为人王。
帝辛没有解释,反而问了牧苍生一个问题。
“你知道何为人王?或者怎样才能成为人王吗?”
牧苍生愣住了,一时无言以对。
人王,人族的王?人族最强者?
听起来是没错,但牧苍生感觉,这不是帝辛想要的回答。
就算牧苍生再耿直,也不会这样敷衍的回答。
帝辛身上发散的威压时刻提醒着牧苍生。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王!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世界!
牧苍生慢慢的,开始沉思起来。
自三皇起,人族人皇只有三尊,人王众多,但也不是每任王都是人王。
如果非要说的话,人王更像是佛教,哦这时候应该是西方教的果位和天庭的神位的结合。
西方教的果位,要求僧众自身佛法境界,说白了也就是心境达到,才能获得果位。
而天庭的神位,需要信徒的信仰,供奉,才能凝聚。
而人王位,不仅需要人王有对整个人族的责任心,更需要整个人族的认可,信仰。
所以,能成人王者,不论秉性如何,行事如何,但他的心,必然是向着人族,所做之事也必然是为了人族!
仔细想想,华夏历史上的君王,真正贪图享乐的,其实不多。
暴君有几位,始皇帝暴政,才能压服六国,再由二世皇帝施仁政,收复民心,典型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只是可惜扶苏公子不明白始皇帝。
皇帝,可以施仁政,但不能有仁心。
皇帝应该秉持圣心,圣人不仁,以天地万物为刍狗!
昏君,庸君,也有不少,这类君王要么自身能力不足,要么时运不济!
最典型的莫过于大明崇祯皇帝了,庙堂之外,天灾人祸不断,庙堂之内,先革牵制群臣之锦衣卫,又灭牵制东林党之宦官。
之后东林党难抵李闯王大军,清军破关而入,大明朝亡了。
崇祯皇帝呢?
以发覆面,无颜见列祖列宗,自缢于梅山枯树上,徒留诸臣误朕的悲叹。
可惜啊,崇祯虽勤于政事,奈何天命如此,又看错了事,信错了人。
大明江山,拱手让人!
而纵观史书,真正贪图享乐,又误国误民的,比较出名的大概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幽王,以及开元后期的玄宗李隆基了吧。
两人在史书上皆是因为贪图美色而误国。
说来可笑,皇帝贪图享乐,却将亡国之祸归罪于一女子。
华夏历史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皇帝有,遇一人白首的皇帝也有,说着只爱一人却妃嫔众多的皇帝更是不在少数。
也许真心,也许假意。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皇帝有,但爱美人不要江山的皇帝有谁?!
美色不过是皇帝享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罢了!
将亡国归罪于美色,不过是文人自我安慰罢了。
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君是无错的,错了也只是被他人或事影响了。
正如藩王造反,口号也是清君侧,而不是清君!
清君侧是正义之师,清君则是大逆不道了。
幽王爱褒姒,玄宗爱贵妃,不过他们不是因美色而误国,而是因为贪图享乐,失去了对国家,对诸侯、节度使的掌控而误国。
天子烽火戏一次,诸侯第二次就不来了,同样的,皇帝让节度使戍边藩守,节度使直接反攻长安,灭了大唐。
是帝王的刀不锋利了,还是臣子飘了?
所谓帝王心术,不就是权衡御下之术!
失了掌控,误了国啊。
渐渐的,牧苍生的眼神越来越亮,开始明悟。
终于,牧苍生开口了,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