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黑暗中的生灵 第一章 明镜台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一章明镜台
说实话,不知道什么时候网上都流行说西游是一场骗局,是佛道之争,是一场所谓的西游量劫π_π。
真不知道那些人有没有认真读过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爷子想表达的是儒释道三家合流,引用《西游记》第2章菩提祖师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塵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来说明《西游记》己经具有“三教合一”思想。
其实,用“三教合一”来阐明《西游记》中宗教内涵有些欠妥,应对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作进一步分析。一言以蔽之,《西游记》中的三教关系为:“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
第32回,孙悟空在回答樵子如何解释妖魔的问话时说道:“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归佛,东方归圣。北方解与真武,南方解与火德。有是蛟精,解与海主,有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无一不体现了佛道杂糅在一起的特征。
《西游记》故事虽最先是佛教故事,但是还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儒家化了。它不但表现在故事中将孔圣人和李老君、如来佛三者一起称颂,表现在多神并立的泛神论之上,还表现在孙悟空等设定的形象言语用到了儒家经典,行为遵照儒家规范,而评判事物的价值观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原本上。儒家精神本来是《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底蕴,是为小说之根本。
儒家思想以入世为根本宗旨,表现出对生命的执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而儒家的入世情怀,便被人们具体化为修齐治平、忠君爱国的思想。在《西游记》的第7回中,孙悟空与如来辩解大闹天宫之原因,认为“灵霄宝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强调的是对于推翻旧的制度、建功立业的向往。《西游记》中无论唐僧还是孙悟空等,都是己经被儒家化的和尚,他们的灵魂充满了积极入世的情怀。
其次,《西游记》中所创造的世界是许多个神系的世界。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道教系统,以玉皇大帝为主;一个是佛教系统,以如来佛为首的。这两个神系是相互并列的,基本上没有高下之分。
《西游记》描述的神、佛、圣很多,而且相处和睦。例如,第2回菩提老祖传授孙悟空长生之法,认为潜心修炼定能修成正果,“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此处佛与仙的并列正是说明佛教与道教的并存状态。
这已经明确指出三家合流,但还是有人说错误的思想。我写这个不是为了批判什么,只是希望人们不要为了一时的快感而放却本来的核心思想。
西游记的目的是教我们怎么做人,作者什么都没说,但又什么都说了,道出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写出了我们要收起心猿,降住意马,克服欲望,寻回真我,抵达灵山。
心之所至,即为灵山!
如第19章乌巢禅师传给唐僧的《心经》中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诗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多次提到。
佛教语言在《西游记》中的运用,如“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马猴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栓莫外寻”。其中意、心等词在小说中反复使用,其实也在说明作者用富有哲理性的意向词句来说明所表达的佛学主题思想。
儒释道都有极大智慧的思想,说真的,我之前就想写过三家合流的,但怕写的不好,一方面是我的底子薄,一方面是怕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三家的偏见。但现在我决定动笔,不是我准备的有多完善,而是想写出那分精神,于国于家,于情于理,于人于色。
我写的这里没有其他小说的天崩地裂、毁天灭地,也没有其他小说里面的各种妖魔鬼怪,也没有其他小说里面的仙人满天飞,我写的只有人,写的是修真修的是什么,写的是人们的柴米油盐,写的是心之本坚,人之常情。
但太过于现实,会被404,所以很多东西我会一笔带过,用抽象的事或物来表达,我这章到时候可能也会被整改或者404,所以读者们也不要在意这章。
这篇是我写的一些表达章。
什么是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包罗万象,天地未生而有,它包揽所有,是世间万物一切的总称。你可以说道是天地,但你不能说天地是道。佛是道的一种,道家也是道的一种。道家以道来概括它,佛家以佛来解释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天地对一切事或物都一视同仁,不因为你是人,所以而偏袒你,也不因为你作为人而产生的感情轰轰烈烈它就放过你一马,它只是一个旁观者,它绝对的无情。有道是“天诺有情天亦老”。
笃笃笃……
山间一寺庙,传来木鱼声。僧人盘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