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楼,建于水上,巍峨瑰丽,精巧别致,浮桥相连,画廊相通,水中薄薄香烟雨雾,终年缭绕,不失为宫中仙境。
这便是普安郡王的寝居之地。
赵伯琮不但善武,也喜文。
赵伯琮回到烟雨楼,刚要坐下,突感被宫潇撞过的心口有些疼痛,一个趔趄,靠住了书桌。
俗韵忙将他扶住,郡王怎么了?
赵伯琮摆摆手,没事!
没事就好!
随着说话声,吴皇后走了进来。
赵伯琮赶紧迎接。
吴皇后来不及坐下,拉住他,左瞧右看,一脸的担心,你父皇一回宫,就与我说起,你今天救驾很英勇,没伤着哪里吧?
啊?俗韵惊吓得捂住了嘴,……
为父皇纵死也不足惜!赵伯琮很为认真,又转头向俗韵笑了笑,没事,放心!
早些年间,高宗在宋金一次大战中,一路南逃,受到了惊吓。
又因爱子赵敷三岁就去世,大过悲痛,从此再无生育能力。
一个皇帝不可膝下无子,他便下旨将安僖王赵子偁的儿子赵伯琮,以及安庆王赵子毅的儿子赵伯晋召过来封为皇子。
赵伯晋天性聪明,记忆力过强,每日能诵书籍千余言,深得高宗喜爱。
赵伯琮恭俭勤敏,乖巧懂事,相比狂傲野性的赵伯晋,吴皇后更偏爱他,视为己出。
两皇子长大成人后,更各自在皇帝皇后心中扎下了爱的根。
所以,今天吴皇后一听说赵伯琮救驾之事,便急忙赶来,要亲自瞧看安抚才放心。
赵伯琮尤为感动。
赵伯晋一脚踏回王府,便甩开脸子,冲下人们大发脾气。
娇娘壮着胆子,笑盈盈的问:是谁惹着我的郡王了?
还能有谁?不就他赵伯琮?
那是他的不是了!
你也不问问是什么事!
郡王生气自有您的道理!
一张小嘴挺讨人喜欢!赵伯晋点点她的嘴唇,但依然没消气,今天去左相府贺喜,风头都让他赵伯琮占尽了。
郡王您是不爱出风头,否则风头全是您的了。
这话动听,本郡王爱了。赵伯晋叭的亲了一口娇娘,见她花模样的俏,心意一动,一把将她抱起,往寝室去了……
赵伯琮送吴皇后回宫。
宫里乱成一团,所有人都在翻箱倒柜,竟连高宗也弄的焦头烂额的,不由很是诧异。
吴皇后不解的问:皇上,这是干什么啊?
高宗回答:朕的九龙玉佩不见了!
吴皇后说:皇上你不是一直佩在身上吗?
就是!可现在找遍了,也找不着。高宗几乎捶胸顿足,这可是祖宗遗传下来的吉祥宝物,朕的命根子啊!
吴皇后记得高宗与她说过,祖宗传下九龙九凤稀世玉佩。
龙佩他随身佩带,凤佩被他用一个精致的丝袋装着悬在腰间。
她一直渴望能被赐予凤佩,可就从没见过它的真实面目。
二十年前的某一天,她发现了他腰间的丝袋不见了,便问原由。
当时,高宗说狩猎时弄丢了。同是宝物,被弄丢了的却是两种态度。因此,她很疑惑。
吴皇后说:皇上当年丢失九龙凤佩,不是也挺过来了么?而今龙佩丢失,可别急坏龙体啊!
听她提起凤佩,高宗不由愣了愣,身体抖了一抖,但以迅速的时间恢复了镇定。
他转头向赵伯琮,伯琮,你今天有见过朕的九龙玉佩吗?
赵伯琮说:有!皇儿清楚记得父皇佩带在身,当时在相府的红烛照耀下闪闪发光,皇儿心中好赞的。
他要求亲往相府寻宝,却是寻求未果。
叫化子坐在高高的大树枝桠上,盯着他从高宗身上偷来的九龙玉佩,双眼特凝重,嘴角微微上扬,似乎浮着一丝讥笑……
皇上,伯琮入宫这么多年了,您不能老让他做着一个小小的郡王吧!吴皇后劝谏高宗,“他这番救驾有功,您就不打算给他点封赏什么的吗?
高宗说:伯晋表现也很英勇!
吴皇后说:何不一并封赏两个皇儿?
高宗拍拍她的手背,贤后放心,朕知道该怎么做。
次日早朝,金銮殿内,文武大臣位列两班。
高宗赐改赵伯琮为赵瑗,特封建王。赐改赵伯晋为赵弃,特封惠王。
两位王爷领旨谢恩。
文武百官齐呼皇上英明!并纷纷向赵瑗赵弃祝贺。
下朝后,赵瑗因兴致较好,遂四处走走。假山堆秀,亭楼玉宇,花影绰绰,更添欢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