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南洋诡闻实录 第0071章-远洋舰队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白川他们拿起手电,循着漆黑墓道朝前行走,穿过几十米墓道,来到墓道尽头。
此刻,众人眼前开始出现地下湖泊,它只比天坑面积略小一点,以自然形态出现在这座溶洞石窟,这也就解释了墓道为何如此潮湿。
地下湖泊中间,漂浮着一座形制奇特的远洋航船!
这艘船的尺寸与古代的楼船和海船很像,百来米长、五十米宽,整体为元宝形,船头船尾两头微翘,中间的船身修建起三层楼舱。
这些楼舱的造型本该是船舱,但可能是为了充当墓室,刻意模仿了古代宫殿的造型,看起来就像一座重檐歇山的三层殿宇出现在船身上,墙体褐红、雕栏广布、琉璃黄瓦、宽柱抱厦、廊庑出檐,看起来,就好像明皇宫里的气派殿宇。
只是,它和殿宇还是有些区别,古代的皇宫殿宇为了显示皇族的威严和高贵,往往采用挑梁极高的间架梁骨,那房梁和屋脊被高高撑起,殿宇四面的屋檐,还会设置一排鸱吻坐兽,既能用来辟邪,也能用来避雷防劈。
眼前的楼舱顶部没有做屋顶的高脊梁,而是完全垒砌为平顶,在船上形成略高于船身的平顶楼舱。
这样设计,恰恰是为了能承载在楼舱之上的宝塔!
殿楼之上,可见从船头到船尾修建着七座不同的宝塔。
单看其中一座宝塔,能看出塔身为明清式样,八角形态上尖下宽、周围分布塔窗与走廊,每层塔檐都做了花形斗拱,整体为沉木色,每层塔檐和最顶层的宝盔,扇满黄琉璃,塔顶还有巨大金针直矗石窟顶部,形态极为奢华。
这些宝塔类似于海船的桅杆,均匀分布在头尾,形成七塔林立的壮观景象!
整个船身高出岸边大概十来米,隔着三四十米的水面距离,在岸边和船头之间修建了多级落差的台阶,从船头到岸边不断降低,如果从岸边想走上船头,那就必须要走过这段“越来越高”的登船天梯。
除此以外,巨船周围还有很多小型海船呈“山”字形阵列,排布在这艘海船的后方船尾以及左右两侧,可以说和巨船一起形成了前呼后拥的舰队格局!
这些小船最长不过十来米,与巨船比起来已经算是迷你,但胜在数量多,簇拥在巨船周围,给海船增添了不少气势。
岳道乐忍不住拍了下照片:“郑和的墓,还真是与众不同,这样不久是把整个航海舰队,都搬进这座石窟里了。”
“这才哪儿跟哪儿啊!”
白川似乎不以为然反驳道:“我们看到的船队,只算是郑和航海舰队的其中一支阵列,当年我还在暹罗时,就听族里的长辈说起过,郑和舰队的规模之盛,放眼明朝时期的世界,那也是无可匹敌的。”
郑和下西洋,与民间的商船远航不同,商船远航是为了贸易获利,优先考虑的是性价比,说白了就是要用更小的船满载更多的货物,而郑和的船队则是明帝国派去的先锋队,目的是宣扬国威、互通外邦。
抱着这样的目的下西洋,郑和舰队基本上不考虑任何经济问题,只需要专注一点,那就是要船队威风凛凛、极尽煊赫。
传闻,郑和舰队共有三千艘海船,包括宝船、马船、粮船、水船、战船五大类。
其中宝船最为奢华,几乎等于把明朝时期的奢华宫殿搬进船上,明帝国为了宣扬国威,也乐意在远洋宝船上投资,能登上宝船的人,也都是舰队的高级将领、贵族、外国使节,马船类似于马匹,主要用来运载舰队所需的物品,包括衣食住行药全都会被马船运输,每到航行途中的港口,也是这些马船直接停靠港口,在当地自由贸易换取货物,好用来满足舰队的日常用度。
其他船只,也都各有各的用途,分工严密支撑起整个舰队的远洋航行任务。
除此以外,航行时还有几百艘商船前后簇拥,在商队的保护下前往东南亚、西洋各处,与外邦互通生意。
白川说到这里,看了眼众人:“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看到的船队还不到一百艘,已经属于小儿科,郑和先生死前本想促成第七次下西洋,只是天公不作美,才刚开了头就在途中病逝,海藏校尉大概是为了完成郑和先生的遗愿,这才把船队修进他的陵墓,也算是满足了他的生前愿望。”
“可这些船经历百年,怎么也该腐朽了吧!”
阮渔看向眼前的奢华舰队,除了建筑的五色漆彩有些斑驳褪色,船身没有任何损伤。
“也许,这压根不是木船。”岳美缘扫了眼这些海船:“地下湖表面有水波产生,大概是这座石窟上的某些岩洞可以直通地面,可以和地面产生气体交换,同时,水质清澈也代表这座湖泊不是死水,也有外部地下水涌进来,这种情况下船身在湖水带动下,不可能完全不晃动。”
“在我看来,这些巨船很可能都是石头打造。”
她说完,手电光芒照到附近的船身上,船身完全没有木材修造的质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