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乾坤骨董集 第26章 —和田明代童子手把件聚钱童子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26章乾坤骨董集—和田明代童子手把件聚钱童子
有不少人喜欢玩手把件,手把件,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放在手中用来把玩欣赏的物件,可以使精雕细刻,也可以是自然随性的器物。所谓的手把件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文玩器型,属于是比较典型的玩物,手把件,言下之意就是手上把玩的物件。当然了,它的材质和造型没有固定的规制,那么它的内涵相对老说就比较深渊了。它们所传达的是木质本身的一种美,源自纹理与色泽,是承载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造物之能力。
现在玩和田玉手把件比较多,玩明清童子是比较好的手把件。李舞雩收藏这件和田明代童子手把件:举聚钱童子,玉质细腻莹润,白度一级,包浆厚重,工痕精美。
明清时期各种骨董如瓷器玉器木雕等都雕画有各种童子。有多子多福之意。童子天真活拔,逗人喜爱;明清时期一般雕画有送财童子,欢喜童子,如意童子,麒麟送童子。童子有吉,善财招财,有求必应。和田玉雕题材的人物件中,和田玉童子也备受欢迎,在佛教艺术中,招财童子是观音菩萨的“金童玉女”中的金童,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无数财宝与之俱来而得名。善财童子十分灵验,有求必应。同时,童子也被赋予了“求子”、“求福”的含义。
在民间,童子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是一种吉祥的符号。童子或戏莲,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孙。或捧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或戏金蟾,寓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童子玉牌或手持如意,寓意吉祥如意。或戏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形式多样,喜笑颜开,憨态可掬。玉上童子,是幸运符,有招财,开运,纳福,平安之意。“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童子,活泼好动,藏于诗,藏于玉中,感染着每一个人,也为每个人带来吉祥。
各个时代童子都衣着打扮形象特征都不一样,宋元明清四代代玉人无论从造型手法、制作工艺,还是风格特征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大致说来,宋代玉童子造型多持荷,这可能与民间生活习俗有关,元代玉雕头大略显方,脑门多凸起一小髻。童子开脸用一条粗阴线勾勒出五官。眼睛中间多了一条阴刻横线为眼线。粗阔阴线勾勒,外眉,眼、鼻、口线条相连。鼻呈三角形,鼻梁上窄下宽,鼻侧阴线一般止于鼻翼,不到口角。明代承袭传统工艺,在圆雕人物五官和衣纹上基本作平面或微凸处理,没有明显的按人体结构作凹凸起伏的变化,追求粗犷简练的艺术格调,所谓“粗大明”;清代受西方艺术解剖学的影响,开始注重人物的生理解剖结构,在圆雕人物五官和衣纹处理上努力写实,准确表现出凹凸起伏的形体特征,追求细巧工致的艺术格调,以“乾隆工”为代表。注意研究和区分明清玉人的异同点,不仅对探讨明清玉器的整体面貌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可帮助我们从许多传世的明清玉人中找到它们合理的归属。接下来我细说各个时代玉器童子特性特征。
宋代玉童:常举荷叶,因为那是潮流,宋代玉童以持荷题材最多,其次为攀枝、抱盒、抱球等多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整体来看,宋代玉童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1.均为浮雕作品,局部镂空透雕,雕刻精细,以阴线刻出大部分纹饰。2.头部较大,后脑隆起,眼睛、鼻子也比较大,嘴比较小,面部五官刻画较简单。3.衣服袖子细长,着长马甲,短肥裤,身后一衣角略起,裤子的纹饰有“*”和“×”形纹饰,上衣有三至四道阴刻线纹。4.发式有三种:即平直短发、齐额短披发、左右分发。发丝刻划细密、均匀、整齐。5.童子所持荷花大多数高于头顶或与肩部平齐,荷花也比较大,一般不小于童子的头部,花瓣厚实饱满。
宋代玉童子造型多持荷,这可能与民间生活习俗有关。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益效颦磨喝乐。”宋代持荷玉童子便是此习俗在艺术品中的体现。
元代玉雕头大略显方,脑门多凸起一小髻。童子开脸用一条粗阴线勾勒出五官。眼睛中间多了一条阴刻横线为眼线。粗阔阴线勾勒,外眉,眼、鼻、口线条相连。鼻呈三角形,鼻梁上窄下宽,鼻侧阴线一般止于鼻翼,不到口角。鼻翼下部阴刻一短横线表示口唇。耳作块状凸起,表面横切一道宽深横线。童子衣服主要有长袖圆领短衣、长袖对襟长衣,衣褶线粗深,刻画缺乏规律感。童子所持之物,多为荷花、荷叶,但通常二者不共存;且荷叶安置在脑后或肩侧,枝梗作横卧状,荷叶与头持平。
明代玉童有一些突出的特点:1.明代早期的持荷童子保留了宋代持荷童子将荷花多高举头侧或脑后的造型,但到了中、晚期,童子所持荷花多放于脑后或过肩垂至后背,与宋代明显不同。2.头形较大且扁平,多作正面姿态,少见后脑隆起。头形比宋代的小,一般小于袖口。双腿多作交叉或并立状。3.发式以桃形为最多,还有其他发式如左右分或留发髻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