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乾坤骨董集 第64章 粗大明花上压花明代玉器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64章乾坤骨董集粗大明花上压花明代玉器
李舞雩说起明代玉器,首先想到的就是“粗大明”、“陆子冈”这两个粗工与精工的矛盾体。
明代(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有着276年的历史。明代早期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一派盛世景象。明代中晚期的万历年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丰富了人民的市场选择,活跃了市场,推动了生产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玉器行业的发展。其实明代治玉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仿古之风渐盛,治玉行业发展迅速,高大的掏膛立体器皿开始出现。
明中早期多为白玉、青玉,而晚期多为青玉、灰玉。
明晚期玉器形状大的比中早期更大,小的更小,玉质差的更差。明晚期玉器种类繁多,纹饰多为吉祥图案。强调装饰性和创新,但造型能力差,作工较粗犷。
明初玉器受宋、辽、金、元风格影响较大,中晚期才渐渐有了独立的风格。明代玉雕的繁荣超过宋、辽、金元,无论在造型、种类和工艺上都有进步,这些进步为中国玉器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清代玉器的繁荣作了充分的准备。当时BJ、苏州、杭州制玉兴盛,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说明苏州已经成为全国制玉中心,出现了大批琢玉高手,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陆子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所雕玉簪,一枝价值五、六十金。
明代玉器的玉材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的和田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明代还通过海上贸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宝石,扩大了宝玉石制作的用料范围。明代玉器在工艺上是粗犷与精细并存。民间用玉大多粗犷浑厚,不拘小节,精工者较少。由于民间用玉的数量较大,传世较多,导致后世一提明代玉器就称其为“粗大明”;其实明代玉器不乏精品,当然它们是为王公贵族、商贾富豪们服务的。
明代玉器从器型上看,主要有玉礼器、装饰用玉、文房用品和日用器皿等。玉礼器主要有玉璧、玉圭;装饰用玉有玉带板、带钩、带扣、玉簪、鸡心佩、花片、方形玉牌等;文房用品有玉笔、笔架、玉砚、水洗等;日用器皿有玉盒、玉杯、玉壶、金托玉执壶等。
明代人崇古、尚古的心态,促进着仿古玉的发展。明代仿古玉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仿古彝器,造型与汉以前青铜器物接近,不为琢做旧,追求典雅古之美,宫廷仿古玉属此类;一类是琢假古玉,以假乱真,谋取高利,民间玉市仿古玉多属此类。还有一种复古器物是玉炉顶,由于明代的服饰发生了变化,元代的帽子式样不再流行,玉帽顶也就失去了使用价值,有心的匠人把它镶嵌在香炉的顶盖上变成了炉顶,当炉顶成为时尚时,老的帽顶就不够用了,于是复古样式的炉顶就出现了。 明代宫廷用玉,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这类器物金玉珠宝融为一体,有在玉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的;有金镶玉的带板;有金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的;无不雍容华贵,珠光宝气,彰显了明代皇室贵族气派。
明代玉器的纹饰和装饰手法,有丰富的动物图案龙、蟒、凤、狮、虎、鹿、羊、马、兔、猴、鹤、鹅、斗牛、飞鱼等;植物图案菊花、牡丹、荷花、葵花、兰花、石榴花、灵芝、山茶花等;盛行以图案为底纹或边饰万字、喜字、寿字、流云、朵云、波浪等。最具时代特色的有两种:一是深受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在玉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书画印艺术;二是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大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隐喻吉祥的纹饰。例如马背踞一猴寓意为“马上封侯”,戟磬图案寓意为“吉庆”。
玉器以质地温润、光泽优美、雕刻精湛、品类繁多、造型典雅被视为珍宝。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期玉器有各自的特征和用途,或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或是物质财富的标志,到如今古代玉器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更是不容忽视。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和元代的艺术/工艺特点,造型粗犷,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
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