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
太守孔蘩露表情相当不自然地开口道。
“闻名止恶陈子正,果然名不虚传。”
他这是心中打鼓,有了退意。
陈仲年轻时走遍十三道洲,所到之处,无论何人,听闻他的名字,立时便不敢再做坏事。
时人称其“闻名止恶”。
在仙门,陈仲家乡,他的事迹只有一件,也正是使他的“草像”独占朝庙偏殿的一件。
后汉朝廷任命的最后一名仙门太守,在仙门郡勾结妖物,搜刮民脂民膏,逼死人命无数。
当时陈仲正在邻郡,听说了家乡事情,疾行而回,闯进衙门,当着几十名衙役、快差、吏员的面,生生将之刺杀!
那正是,六十年前!
孔蘩露如今也是仙门郡太守……
此刻,心生惧意的何止孔蘩露一个?
彭良也自回想起来,六十年前,他父亲彭术与陈仲,并不是什么好交情!
汉末帝被杀的消息传来。
彭良的父亲彭术,果断把握时机,纠集了一些青壮,发动起义。
但等到彭术攻入太守府衙,却见陈仲已经将太守杀死在府衙中庭!
彭术本该拥有首举义旗,推翻太守解救全郡的最高声望。
可惜有陈仲刺杀在前,这“首义”之位,彭术权衡后却不得不假意让给陈仲。
偏偏,陈仲看出了彭术的虚情,拒不接受,扬长而去。
这下子,人们称赞的焦点,彻底固定在了刺杀太守却不居功的陈仲身上。
彭术虽然得偿所愿地获得了仙门郡的控制权,后续更是将彭家一举推入士族行列。
但在彭家人看来,当初如果没有陈仲,他们本是可以获得更多的。
彭家人如此想,自然而然,在他们看来,陈仲也一定对他们怀恨在心,毕竟若不是彭术,说不得今日的仙门郡,就姓陈了!
因此,陈仲归乡后,彭良很快便予以关注。
直至摸清楚了陈仲没有突破感应,只是个行将就木的老朽的事实!
恰好左固、巴辕又找到彭良,说陈仲大肆传播修行法门,必须阻止。
于是彭良顺水推舟,生出今日计策,要纠合仙门郡三家士族,裹挟太守,将陈仲牢牢压住,以免他生出事端。
可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陈仲并未突破感应!
否则,他们找陈仲的麻烦,只怕当场就要被陈仲一剑斩了。
毕竟眼下的仙门郡,从上到下,一个突破了感应的高修都没有。
仅有一位朝庙敕神,战斗力堪比感应。
此刻看陈仲仅仅目视,便能破彭良法术,莫非是他们看走了眼?
席上,郡丞左固、长史巴辕却是悄然对视,眼神变换之中,就完成交流。
左固当即对彭良道:“都尉,陈仲也是天下名士,我等折辱他的事情传出去,恐怕不好议论,若是他今后不再肆意传授修法,我等却也不是不能容他,大不了,我仙门郡再多一家郡望嘛!”
这话看似是劝彭良服软,实则一下子打中了彭良软肋。
他最怕的,就是给陈仲“士族”的名分!
天下名士,这样的评价对于陈仲可能有些大了,毕竟陈仲的出身不过一介寒门,大族门阀心里怕他行侠仗义,表面则多数不爱理他。
名望,只是在百姓与小部分士人当中流传。
但陈仲一旦被列入仙门郡望,那可就是真正的士族了,即便还是会被大门阀暗中鄙夷、排斥,却也会被大量的普通士族所接纳。
到时候,陈仲若是记起仇来,他彭家拿什么反抗?
打,不是对手。
名,无足轻重。
所以,无论如何,左固的提议,都不可以答应!
彭良心中那点恐惧,立刻就被战胜。
他霍然起身,想要说些什么,比如发动全郡力量,围剿陈仲,但太守孔蘩露目光闪烁,看都不看他。
即便彭氏与左、巴联合,裹挟了太守可以做任何决定,但名不正言不顺,总有许多人不会听他的。
这时,左固知道自己的激将已经奏效,立刻示意巴辕,该他了!
长史巴辕起身,拱手对彭良道:“彭兄勿忧,且不说陈子正年已杖朝,血气朽竭,即便他真是感应高修,那又如何?”
彭良不解:“此话怎讲?”
巴辕冷笑一声:“他陈子正,闻名止恶!我等,却又做了什么恶?我三家体恤百姓疾苦,主动降低佃金,使黎民可得耕种、果腹,莫非是恶?他陈子正若敢对我等动手,岂不说明,他过往之事,都是沽名钓誉,乃是伪君子一个!”
闻听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