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青黄时节 第五章:习惯的轮回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一瓶红酒就订了终身,从认识到恋爱再到结婚,过程平平淡淡,结果水到渠成,林言秋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确定关系后,两个人决定在外面租个房子单独住,毕竟现在是和同事一起住,有一些不太方便。尤其是刚刚开始正式的恋爱,两个人又不能常常见面,所以一有空就想腻歪在一起,需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因为刚毕业没钱,林言秋和柏舟曾经租过一对老夫妻的一个房间,后来和一对情侣合租过两室一厅,再后来随着工资慢慢涨上来了,两个人才结束了和人合租的生活。
林言秋后来回想起来,觉得那个时候是真的很幸福啊,只是当时不觉得。柏舟的工作出差很多,一年365天,可能有350天是在外面的。只要一出差,柏舟就会天天打电话回来。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打电话其实不是很方便,尤其是在冬天的夜里,柏舟在公共电话亭边打电话边哈气,林言秋在话筒的一边都觉得冷。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无非就是:老婆,今天吃了什么啊?冷不冷啊……等等一些很日常的话题。林言秋有时候觉得,没必要天天电话,也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比如林言秋就不怎么打电话回家给爸爸妈妈,尽管爸爸妈妈为此特意安装了电话,可林言秋一年打不了几次,而且每次都是柏舟提醒的:要打电话回去了,不然爸爸妈妈会想的。可打电话回去说什么呢?说想你们了?这个林言秋还真没有说过,也很难说出口。林言秋从小学开始住校,小学时每周回一次家,初中每两周回一次家,高中和大学,只有寒暑假回去,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真的数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可能也是这个成长经历,让林言秋习惯了分离,没有体验过思念和想家是什么感受。柏舟不一样,柏舟在江南长大,一直和妈妈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柏舟爸爸外出打工,很少在家),直到上了大学,才离家比较远。但是每周都会固定的和父母打电话,互相的嘘寒问暖。不知道是性格原因,还是习惯使然,亦或者真的是思念对方,柏舟这个定期的电话问候,一直保持到婚后很久,很久。
林言秋也是后来回忆往事才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享受着柏舟无微不至的情感照顾,从来没有想过柏舟是不是也需要同样的情感回馈。哪怕是一次,主动的打电话给柏舟,在他出差在外想她的日子,那么主动打电话一次。可是林言秋从来没有想到这一点,甚至她当时可能并不觉得柏舟是因为想她才给她打电话,林言秋想:也许是因为寂寞、也许是因为孤独?就像她从来也没有想过,她在离开爸爸妈妈的日子里,爸爸妈妈是否会想她一样。
后来,林言秋也会定期的和爸爸妈妈打个电话,互相问候一下,然后聊一些生活中的事情,或者是共同认识的人现在在老家情况怎么样?家里发生了什么好玩,或者让人唏嘘的事情?总之,一不小心,电话一挂,发现差不多聊了有一个小时。那个时候的林言秋才发现,并不是没有话说啊,而是年轻时的自己不能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也不明白儿女成家后单独在老家的父母对儿女的思念,以及那份孩子在外不能常见的孤寂。后来的林言秋也能理解柏舟了,只是柏舟从某个时候起,再也没有频繁的电话问候了。如果出一个长差,林言秋都感觉柏舟从她生活中消失了一样,杳无音讯。林言秋每每想到这个不免有些失落。一开始,她对柏舟频繁的电话很不习惯,当她潜意识里习惯了,柏舟却不打电话了,这又让林言秋不习惯了。就像她当初从北方来到南京上学,非常不习惯南京的天气。夏天像蒸笼,又热又闷,整天湿哒哒的,即使坐着不动,汗也不停的往外涌。那汗不是运动后从身体内出的汗,让你觉得神清气爽。而是感觉外面湿热的空气或者空气中的各种物质接触到皮肤化成了黏黏的液体,附着在你的皮肤上,甚至穿透了皮肤,然后溢了出来;冬天的南京则又冷又湿,湿气和冷气透过衣服、穿过皮肤,直达你的五脏六腑,不仅仅钻进你的骨头缝隙,就你感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都是寒的。在家里都得穿羽绒服,不停的跺脚和气。每天晚上进被窝前都得做好久的心理准备,和寒冷搏斗半宿,到后半夜才感觉到暖和。有时候可能一夜被窝都是冰凉的,冰冷的身体加上冰冷的被窝,你几乎是在半睡半醒中捱到了闹铃响。南京的夏天和冬天几乎霸占了一年,春和秋的存在感特别低,于是林言秋一开始特别想念老家的天气,夏天只要站在阴凉的地方,就不会感到热,也就是说,即使在夏天,你站在太阳下,感受到的是太阳的热量,而不是你自身发热。在记忆里,林言秋在老家的夏天,很多时候都穿着长袖衬衫。而冬天,呆在家里就很暖和,因为老家的房间里有24小时不熄的火炉,户外确实很冷,但穿厚一些就可以抵御。老家四季分明,春天和秋天的气候特别宜人,而且春夏秋冬的时间分布均匀,让你忽略了夏天和冬天带来的不适感。
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林言秋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南京回老家,只要超过两天,就口干舌燥,流鼻血,开始产生各种生理上的不适。林言秋都奇怪,自己在老家生活的二十几年,都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