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历史小说 > 三国:开局美人点将,带大汉狂飙最新章节 > 第四十三章 一路西行一路血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三国:开局美人点将,带大汉狂飙 第四十三章 一路西行一路血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从现代意义上看,内迁的羌人与匈奴都接受大汉的统治,因此,羌乱与南匈奴的劫掠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与黄巾之乱没什么差别。

但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辩千载不息,对中原王朝来说,即便四海夷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始终占据正统。

自大与傲慢的中原人自然不可能蛮夷胡族平等相处。

刘协当然不会愚蠢到去想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会去触碰关中士族的现有利益,好在关东与江东还有大利可图可分。

回到长安后,在刘协与贾诩、钟繇等人商议之后,朝廷特意颁诏发布了护羌令。

羌人部落的内部事务由羌人自己处理,与汉人及其他夷族的矛盾由地方官府按大汉律法处理。

羌人的生命与财产受大汉律法保护,地方官府与军队、汉人不得随意侵害,违者严惩。

汉人不得侵犯羌人部落的草场与土地,若确有需要,必须提供由羌人部落同意的赔偿,违者严惩。

汉人与羌人交易,遵循公平、平等的原则,汉人不得与羌人强买强卖,违者严惩。

官府为愿意耕种的羌人免费提供农作物种子,教授农耕技术,田赋按汉人同等赋税的八成征收。

羌人的劳役差役按汉人数量减半,且只在凉州本地服役。

在羌人聚居地的地方,官府必须吸纳一定数量的羌人出任各种职司,并保障其俸禄、权力与升迁的权利。

鼓励羌人迁入内郡,由朝廷提供土地、种子,教授农耕技术,鼓励羌人富户迁往长安,其子女可入朝廷官学学习,优异者可由朝廷授予官职。

对于不服从与反对大汉的羌人部落,主动出兵为朝廷分忧的,提供丰厚的奖赏,庇护纵容者,与之同罪,朝廷将派兵剿灭。

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羌人青壮加入军队,在郿城组建一支五千人左右的羌人骑兵,命名为神威营,除主将外,各级将领由羌人充任。

对接受朝廷统治的羌人部落编籍入户,正式成为大汉的子民,除了前述十条,与汉民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

这道被世人称之为“护羌十一条”的法令一出,得到了多数羌人部落的认同与拥护,自然也引起了凉州一些势力的不满。

但如今的凉州,有一半的地方豪强与郡县反叛,刘协也不在乎多几个反叛者。

既然想烂,那干脆就烂彻底一点,将旧有势力砸个稀巴烂,再重新分配利益就是。

凉州不比关中,关中是刘协立身的根本,自然要一切稳妥为上。

况且,只要羌人不乱,光靠凉州叛军的实力,刘协已经有足够的资本俯视了。

一路西行,刘协心情愈发沉重,一路之上,田地荒芜,水利废弃,断瓦残垣的破败村落里,人烟廖廖。

曾经百姓富足,安居乐业的凉州沃土,早已成凋敝之地,民不聊生。

频繁的战乱,使凉州人大量流亡内郡,留下来的,男子大多充入军中,女子要负责杂役,老弱孤寡,叹息相依,不知何时死去。

自然灾害与战乱,使得凉州的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停滞,平羌的军队所需与沉重的杂役,凉州饿殍遍野,粒米千金。

这场自酒泉开始,由酒泉黄氏发动的叛乱,很快席卷开来,杨阿若也曾数度占据了上风,然而反复难平,数月之后的今日,已经蔓延至大半个凉州,叛军以金城郡长史麹演为首,聚齐了武威颜氏、张掖和鸾、酒泉黄氏等地方豪强,兵力也达到了四五万之众,更严重的是,羌人各个部落蠢蠢欲动,趁火打劫。

护羌十一条颁布与皇帝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入凉州平叛的消息传出后,羌人部落纷纷退回自己的地盘,观望局势发展。

高顺与杨阿若的平叛行动进展也突然加快,叛军主力退守张掖。

凉州地理比较特殊,气候远较现在湿润,武威张掖等地绿洲成片,沃土绵延,大城小镇不少,但酒泉与敦煌两郡,多为荒漠之地,城市多为孤城,周边并无较大的绿洲与城镇存在。

攻破张掖,叛军便只能退守敦煌与酒泉的少数孤城之中,到那时朝廷便能从容的如拔钉子一样,一个个的清除。

所以对叛军来说,张掖不容有失。

高顺与杨阿若的兵力已有四万之众,所以刘协这次入凉州,只带了一万余骑兵与大量的兵备物资。

文有贾诩,武将只带了杨妙真段煨两人。

刘协此次入凉州,并不是为打仗而来,若只是平定叛军,再增派几万人过来,有高顺与杨阿若足够了,虽然时间上可能会多耗上一两个月。

凉州总体来说,气候干燥,水源除了自然降雨,对祁连山脉春夏融雪之水的依赖也很大,所以城市与绿洲几乎是沿着祁连山成一条长线。

长安入凉州有三条路线,刘协走的是张骞通西域时所走的秦州线,从长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