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历史小说 > 三国兵神,从卧底曹营到君临天下最新章节 > 第23章 智取樊城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三国兵神,从卧底曹营到君临天下 第23章 智取樊城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诸葛济的信息量有点大,魏延足足诧异了半天。

首先他没想的是诸葛济投奔了曹操。

其次,是要他作内应。

魏延当然清楚樊城的重要性,作为襄阳的门户,樊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旦樊城落入曹操的手里,就等于打开了荆州的门户。

助诸葛济夺取樊城,委实是一件不小的功劳。

心不在焉地看着诸葛济,魏延足足沉思了一盏茶的功夫后,顿时拍案而起。

“好!你伏麟才子都选择投奔了曹操,我又有何顾虑?!!”

在魏延的眼里,诸葛济看中的主公,那就绝不是传言中那般不堪。

又想到诸葛济的“百姓急需结束战争,天下急需一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等,让魏延深受感触,如同醍醐灌顶。

论雄才大略,曹操无人可及!

论用人之道,曹操礼贤下士!

论地盘,曹操占据中原,已有天下三分之二!

论声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天下莫敢不从?!

何况,伏麟才子尚且选择了曹操,魏延没有理由怀疑他的眼光。

跟着伏麟才子走,错不了。

“哈哈,文长兄果然是干大事的人。”见魏延已经拍板,诸葛济喜出望外。

他了解魏延,作为一名武将,一言九鼎,说出的话就绝无反悔之理。

这一点,诸葛济绝对相信。

他可不认为魏延是书中那个天生反骨之人。

相反,魏延颇有大将风度。

有他作为内应,樊城唾手可得。

“安民,那我该如何行事?”魏延问道。

诸葛济看了看四周无人后,才压嗓音道:

“兄长可于今夜三更就城中放火,待城里一乱,便趁机放下吊桥放我军进城,樊城则兵不血刃,一举可得!”

“好计!”魏延由衷赞叹。

“事不宜迟,小弟这就回去整顿兵马。”

“唔!我送你出城。”

魏延将诸葛济送出樊城后,互相又交换了个眼神后,各自回去。

魏延叫来亲军,吩咐烧城中粮草不提。

诸葛济也骑上的卢,飞奔回大营。

此时,夜幕已经降临,夜空如洗,皓月当空,如同白昼。

“先生,你可算是回来了?急煞我也!要是再过片刻见不到先生,我可就要下令攻城了。”

看着诸葛济安然无恙回营,夏侯惇心中沉石终于落定。

在夏侯惇的眼里,此时的诸葛济便是三军的主心骨。

要知道,夏侯惇所率领的军队已经深入荆州腹地,可以说是进退两难。

若无诸葛济在身旁出谋划策,夏侯惇一点主意都没有。

根本没有把握攻下樊城。

“承蒙夏侯将军关怀,济铭感于心!”对于夏侯惇的关怀之情,诸葛济由衷感怀。

这就是文臣和武将最大区别。

如果这句话出自一名谋士之口,兴许只是一句客套话。

但一般武将都没有多少心机,都是直肠子,诸葛济并不怀疑夏侯惇用心之真切。

对他来说,能在曹营多交一个朋友,没有坏处。

“先生言重了。若非先生不计前嫌发兵相救,我早就死在博望坡了。”夏侯惇道。

“你我乃奉丞相之命率兵南下,便如同乘坐一条船上,唇亡则齿寒。唯有同心协力,方能不辱使命。所以,将军不必放在心上。”

夏侯惇不善言辞,故而只是点点头,问道:“先生此行若何?”

诸葛济呵呵一笑,神色泰然,“夏侯将军放心,我以部署好一切。

魏延已答应作内应,于今夜三更就城中放火为号。

我军可于一更时分埋锅造饭,饱餐之后,则潜入樊城之下,等候魏延的消息。

如不出意外,今夜便可夺取樊城!”

夏侯惇闻言乐开了花,嘴里不住称赞,当即按照诸葛济所说,传令三军埋锅造饭,准备攻打樊城。

月明如昼,夏风习习,时而传来数声鸟鸣。

此时。

夏侯惇大军全军出动,已消无声息地潜入到樊城外。

三更过后,城中果然火起,锣鼓大燥,喊声震天。

有过片刻,城头上忽然几声惨叫声,一队人马冲杀上城头,杀了守城将官。

为首一人,手持大刀,高喊道:“快快放下吊桥!”

一声令下,吊桥徐徐落下。

城头上魏延高喊道:“安民,快快入城!”

说罢,冲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