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都市小说 > 暑假兼职,从有风小院到香格里拉最新章节 > 第15章:捡到宝了,失传的工艺!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暑假兼职,从有风小院到香格里拉 第15章:捡到宝了,失传的工艺!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夜晚的大理再次下起小雨,淅淅沥沥的非常催眠。

但直到第二天日出,王霆也并未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中睡着,他的眼睛睁了一夜!

好在他年轻又健壮,熬夜不在话下。

不过王霆并非是失眠,而是整宿的在研究刚刚获得的那副古卷!

作为一个理科生,盯着屏幕研究了一晚上的白族古文字,着实是难为他了。

这种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字本身就较难翻译。

一来,很多文字的形象都很相似,需要仔细辨认,很费眼睛。

二来,在古代,大多数民族在后期都被中原文明所归纳了,不少的文字都已经失传,难以翻译。

但好在白族的文化保存的比较完整,王霆还是完整的翻译出了古卷中的所有内容。

这幅羊皮古卷,的确是一个古老的配方,而且是已经失传的配方。

古代扎染颜料的配方!

扎染,是诞生于古代民间的一种布料染色技术。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

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至于扎染诞生于何地,目前尚无定论,但云南白族的扎染技术是国内最为完整,也是最有名的。

大部分关于扎染的非议文化传承都源自这里。

现在的大理各个旅游古镇中,扎染的艺术品也随处可见,还有专门用来体验扎染的手工基地,尤其受海外游客的欢迎。

当然,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现代科技的着色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扎染,这种古老的染色技法已经淘汰。

不过,王霆的获得的配方并不是只限于扎染的配方,而是一种颜色配方。

不仅仅可以用于扎染,一切需要着色的布料都可应用。

而这种染料拥有三种无可替代的特性。

第一,永不掉色,至少千年不褪色!

之前考古界曾经在云南的滇王古墓中发掘出一些色彩鲜亮的古代布匹,清洗处理后的颜色如同刚染上去的一样。

这让考古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就算现代染料也无法保证上千年不褪色不掉色,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原来这就是已经失传的白族染料才能做到的。

第二,色彩多变,如同洱海上的彩虹。

古代染料的颜色都很单一,红黄分明,但古代白族的扎染可以做到色彩多变,是世界上最早的渐变色彩。

洱海上空几乎每天都可见彩虹,于是古代白族人将其称为彩虹染色法,是古代各种染色技术中,可创造色彩最多的一种。

第三,纯天然无污染,可以直接饮用。

这是此种古代染料最难得的地方,是用云南特有的一些植物专门调配而出的,不含任何有害添加。

古卷的其中一幅画,画的就是一位古人正在饮用这种染料的画面。

由于燃料里都是植物成分,这种染料的口感甚至有些像是果汁,古人经常拿来饮用,而且没有任何的副作用。

这放在被工业染料充斥的今天,无疑是不可思议的。

即便是号称无害的人工色素,也没人真的敢去吃到嘴里,但古代白族的技术做到了。

关于这些,王霆还专门上网查了查,在复蛋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内部资料里,竟然还真的让他查到一些相关记载。

传说古代滇藏地区流传着的这种染料,只有大理白族可以制作。

因为大理拥有全国最好的光照条件,最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所以很多植物只有这里生长。

比如菌子之类的,都是无法人工种植的,只有这边的土地中诞生。

关于这点王霆深有感触,大理洱海边的土地里随处可见生长茂盛的多肉植物,各色鲜花。

要知道,这些多肉植物在网上被称为没人能养活的东西,各地的多肉爱好者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让多肉植物活久一点

但在大理,这些多肉就像野草一样,随意生长在野地里,压根没人管,却都旺盛的不像话。

这就是最顶级的土壤!大理特有的顶级自然环境!

正因如此,制作这种染料所需要的关键植物,只有这里才能找到,只有白族懂得配方。

这一配方后来一直都是段氏皇族的御用制衣手法。

古文记载,大理段氏一脉,衣冠亮丽,英俊不凡,就是因为这种染料的效果,毕竟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