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四合院:我成国宴大厨!众禽破防 第二章:宫廷手艺!众人羡慕!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李师傅的手艺,真是顶呱呱!”蒸馒头的杨师傅忍不住夸道。
“徒弟啊,你也得加把劲,师父这手艺,将来还得靠你传下去呢。”李秋对旁边的小徒弟刘喜奎说。
“师父,我一定好好学,争取早点儿能像您一样厉害。”刘喜奎眼里闪着光,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别急,炒大锅菜得讲究火候和调料的搭配,你多看看,多学学,以后也能独当一面。我炒菜时,你仔细瞧着,学会了,我也能轻松些。”李秋耐心地教着。
这年头,工厂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咱们食堂的大锅饭手艺,那也是得好好传承的宝贝。
李秋这人,心眼好,手艺也大方,谁想学都教。
“谢谢师父,我一定全力以赴!”刘喜奎激动得不行,他知道这手艺对他将来有多重要。
看着徒弟那股认真劲儿,李秋心里暖洋洋的。
他知道,教出个好徒弟,自己轻松,手艺也能传下去。
当然,挑徒弟,人品和天赋都得考虑。
刘喜奎人不错,就是手艺上还得再磨练,将来开个饭馆当大厨没问题,但想成大师傅,还得多下功夫。
“班长,快下班了,饭菜都分完了,外面没人等着了。”分饭的姚琴喊道。
“知道了。”王铁柱站起来,拍了拍手,对大伙儿说,“都动起来,收拾干净,准备下班。别忘了咱们的规矩。”
王铁柱的话简单,但每个厨师都明白,里面藏着对大家的关心和期待。
“班长放心,咱们食堂的卫生,全厂有名,月度卫生红旗,咱们志在必得。心里有数。”刘喜奎和其他人一起应道。
“好,那就开始吧。”王铁柱说完,大伙儿立刻忙活起来,食堂里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姚琴她们几个姑娘,被王铁柱大哥给派去打扫外场了,他特别叮嘱,要打扫得跟新的一样干净。
男人们呢,就负责厨房里那些锅碗瓢盆,一个个洗得锃亮。
喜奎他们几个小伙子,还被安排去收拾那些剩下的饭菜,一点不浪费。
王铁柱大哥一句话,后厨就热闹起来了,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活儿,干得既快又好。
那些剩下的饭菜汤汤水水,看着怪可惜的,但王铁柱和大厨们都不在意,他们更爱吃自己小锅里做的好东西。
李秋呢,她可没想着从食堂顺点啥回家,她心里门儿清,厂里人多嘴杂,多拿一样都可能惹麻烦,被人说闲话。
中午忙完一阵,下午食堂就安静多了。李秋主要就是准备下午和晚上的饭菜,忙活得有条不紊。
等到天黑,食堂里吃饭的人少了,李秋也轻松了点。
干完活,她就在厂子里溜达,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走着走着,她看到前面围了一圈人,正聊得热火朝天呢。那时候娱乐少,大家就爱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聊。
李秋好奇,就悄悄凑过去听。原来是在说九车间的贾东旭,他又主动请缨多上夜班了。
“贾东旭这家伙,真是拼了命了,夜班连着上,身体能扛得住吗?”有人担心地说。
“你不知道啊,他家里那位快生了,不多挣点钱怎么行。”旁边的人解释,大家一听都明白了,贾东旭是为了养家糊口才这么拼的。
这事儿在车间里传得飞快,一开始大家还纳闷呢,后来知道原因了,就都理解了。毕竟那时候钱难赚,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是啊,现在粮食都定量供应,自己吃饱都不容易,更别说还要养家了。”有人感慨,大家都觉得生活不容易。
“特别是女人怀孕的时候,营养得跟上,光吃粗粮哪行啊。”一个老工人也加入了聊天,他说了些以前的经验,但声音渐渐小了,话题也变得私密起来。
李秋听了会儿,觉得差不多了,就转身往回走,心里琢磨着,这天儿是越来越冷了,还是回厨房暖和暖和吧。回到厨房,她往凳子上一坐,拿起本书看起来,等着晚上开饭的时间。
时间啊,就像河边悄悄溜走的水,一眨眼就到了做晚饭的点。
李秋一瞅时间,立马就忙活开了,厨房里他和那些帮手的配合,那叫一个顺溜,专心捣鼓着美味佳肴。
晚饭时分,食堂里头冷清得很,大多数都是单身的同事,急匆匆地打包了饭菜就开溜。
李秋忙完活计,简单收拾了下,提着装满饭菜的篮子就往家赶。
路上碰到同事,他乐呵呵地打招呼,还递上根烟,跟门卫室的王大爷和孙大哥聊了几句家常,感谢他们守在这儿,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往家走。
“嘿,王大河,你瞅啥呢?”李秋笑眯眯地挥了挥手,一脸轻松。“赶紧回家吧,路上滑,小心点。”
李秋没再多说,只是轻轻摆了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