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唐王朝的最后岁月 第十三节 朝堂风云再起,边关战事告诉急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晨曦透过厚重的云层,洒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李皇端坐在龙椅上,面容沉静,眼神却透露出一丝忧虑。他手中握着一份奏折,正是关于蒙古大军再次南下的紧急军报。这份奏折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朝堂的宁静。
“诸位爱卿,”李皇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朕今日收到边关急报,蒙古大军再次南下,边关告急。朕欲发兵迎战,以保我大唐江山社稷。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话音刚落,朝堂上便陷入了一片沉寂。众臣面面相觑,心中皆知,这将是一场关乎大唐命运的战争。片刻之后,尚书令魏蛮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蒙古人屡次犯我边境,此次更是大举南下,若不迎战,恐难保边境安宁。臣以为,当发兵迎敌,以示我大唐威严。”
魏蛮的话音刚落,凤阁鸾台平章事姚望也出列道:“陛下,魏大人所言极是。然我大唐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疲惫。若此时发兵,恐难以为继。臣以为,当以守为攻,稳固边防,待时机成熟,再行反击。”
魏蛮与姚望的对峙,瞬间点燃了朝堂的气氛。两派大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的主张立即发兵,有的则认为应以守为攻,还有的提议通过外交手段,与蒙古达成和议。
李皇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众臣争论,心中却早已有了决断。他深知,大唐的国力虽不如从前,但若不迎战,边关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诸位爱卿,”李皇终于开口,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坚定,“朕已决意发兵迎战。魏大人所言甚是,蒙古人屡次犯我边境,若不迎战,难保边境安宁。然姚大人所虑亦有道理,国库空虚,百姓疲惫。朕决定,发兵迎战,同时加强内政,以稳固国本。”
李皇的决定,让朝堂上的争论戛然而止。众臣纷纷跪拜,高呼“陛下圣明”。魏蛮与姚望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不敢再有异议。
与此同时,三皇子李政在边关接到紧急军报,蒙古大军再次南下,边关告急。李政面色凝重,心中却充满了斗志。他深知,这将是一场关乎大唐命运的战争,也是他展现军事才能的机会。
“殿下,”副将徐可为急匆匆地走进营帐,面色凝重,“蒙古大军已逼近边境,我军兵力不足,恐难抵挡。”
李政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了决断。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徐可为:“徐将军,传令下去,全军集结,准备迎战。我亲自率军出征。”
徐可为心中一惊,连忙劝道:“殿下,此去凶险万分,殿下乃金枝玉叶,不可轻易涉险。不如由末将率军出战,殿下坐镇后方,指挥全局。”
李政微微一笑,拍了拍徐可为的肩膀:“徐将军,你我皆为大唐臣子,岂能坐视边关百姓受苦?我意已决,你不必多言。”
徐可为见李政态度坚决,也不再劝阻,只是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保护好这位年轻的皇子。
李政率军出征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军营。士兵们得知三皇子亲自率军迎战,士气大振。他们纷纷高呼:“殿下英明,我等愿随殿下,共赴国难!”
李政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蒙古大军,心中充满了斗志。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士兵们的勇猛,一定能击退蒙古大军。
“传令下去,”李政高声下令,“全军准备,待敌军逼近,立即发起攻击!”
随着李政的命令,大唐军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士兵们手持武器,目光坚定,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蒙古大军逼近边境,李政亲自率军迎战。两军在边境线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大唐军队在李政的指挥下,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蒙古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在大唐军队的顽强抵抗下,逐渐陷入劣势。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大唐军队终于击退了蒙古大军。李政站在城墙上,望着撤退的蒙古军队,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知道,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边关的安宁,也展现了他作为将领的才能。
“殿下,”徐可为走到李政身边,拱手道,“此战殿下指挥得当,我军士气大振,蒙古人已不敢轻易犯我边境。”
李政微微一笑,拍了拍徐可为的肩膀:“徐将军,你我皆为大唐臣子,当同心协力,保我大唐江山社稷。今日之胜,乃全军之功,非我一人之力。”
徐可为心中感动,连忙跪拜:“殿下英明,末将愿随殿下,共赴国难!”
李政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远方:“徐将军,你我当继续加强边防,以防蒙古人再次来犯。同时,也要尽快将战报传回朝廷,让陛下放心。”
徐可为领命而去,李政则继续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李政在边关的胜利,很快传回了朝廷。李皇得知三皇子亲自率军迎战,并成功击退蒙古大军,心中大为欣慰。他立即下诏,嘉奖李政的功绩,并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