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天命人 0077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国内文化繁荣,学术昌盛,人才辈出,如繁星璀璨,耀于天际。天命人深知文化学术乃国之根基,遂颁诏曰:“今国之昌盛,文化学术之功不可没。当广纳贤才,弘扬学术,以育后人。凡有学识之士,皆可入朝为官,或任教于庠序,以传学问。”此诏一出,声传四方,犹如春风拂过大地,引得四方学者心驰神往,纷纷来归。
有一老者,名曰颜回,久居山林,性恬静而好学。其通经史,善辞赋,学识渊博,声名远扬。虽年事已高,然精神矍铄,对学问之追求从未懈怠。闻天命人之诏,心中欣喜,以为国家重视学术,乃苍生之福,亦是自己施展才华之良机。遂欣然出山,踏上归京之路。
天命人早闻颜回之名,对其学识与品德颇为敬重。当颜回抵达京城之时,天命人亲率群臣,出城相迎。只见天命人龙行虎步,面带微笑,见颜回后,拱手作揖道:“先生之名,久闻于耳。今先生肯出山相助,实乃国家之幸,朕之幸也。”颜回连忙还礼,谦逊道:“陛下圣明,重视学术,此乃国家之大兴也。老朽虽不才,愿尽绵薄之力,为国家文化学术之发展贡献一二。”言罢,二人相视而笑,携手入城。
颜回入朝后,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负责教导太学学子。太学之中,学生众多,皆慕名而来,欲聆听颜回之教诲。颜回讲学,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将经史之义理阐释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受益匪浅。颜回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之品德与思维能力。他常教导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学之道,贵在坚持与思考,不可浅尝辄止。”在颜回的悉心教导下,太学学子们勤奋好学,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又有一青年才俊,名曰苏轼,生于眉州,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其诗词歌赋俱佳,尤擅词赋,所作之词,风格豪放,意境深远,又不失细腻情感。其《赤壁赋》一出,文采斐然,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在文坛上熠熠生辉,流传甚广,世人争相传诵。
天命人读其《赤壁赋》,不禁赞叹不已,对苏轼之才情深感钦佩。遂召苏轼入朝,欲与之探讨治国之道。苏轼身着一袭青衫,风度翩翩,步入朝堂。天命人见之,微笑道:“朕闻汝之才华,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汝之《赤壁赋》,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实乃佳作。朕今有一事相问,汝以为治国之道当如何?”苏轼拱手答道:“治国之道,在乎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要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以兴国家。文化乃国家之灵魂,教育乃人才之源泉。唯有文化昌盛,教育普及,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天命人大喜,点头称赞道:“汝所言甚是,深得朕心。朕封汝为翰林学士,命汝参与朝政,望汝能为国家之发展贡献更多良策。”苏轼感激涕零,拜谢道:“陛下之恩,臣定当铭记于心,竭尽全力,报效国家。”
时有一女子,名曰李清照,生于济南,聪慧过人,才情出众。其工诗词,善书画,词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深受世人喜爱。其词作多描绘生活琐事、自然风光及个人情感,以独特之视角和细腻之笔触,展现出女性内心世界之丰富与细腻。
天命人闻其才名,召入宫中,令其与后宫嫔妃交流文化。李清照身着罗裙,仪态优雅,步入宫中。后宫嫔妃们听闻李清照到来,皆满怀期待,欲一睹其风采。李清照与嫔妃们交流诗词书画,分享创作心得,其言辞温婉,见解独到,令嫔妃们钦佩不已。李清照感激天命人之赏识,作诗词以颂天命人之德。其词曰:“圣主恩深,文化昌盛。学术光辉,照耀四方。吾等有幸,沐浴其中,感恩戴德,永志不忘。”
此外,各地学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京城之中,太学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壮丽,庄严肃穆。学府之内,藏书丰富,汗牛充栋,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药算术等各个领域。学者云集于此,或讲学论道,或潜心研究,学术氛围浓厚。太学学生众多,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日夜苦读,钻研经史子集,探讨学术问题。
天命人时常亲临太学,视察学生学习情况。他身着龙袍,头戴冕旒,仪态威严而又和蔼可亲。走进学堂,只见学生们或埋头苦读,或相互讨论,气氛热烈。天命人微笑着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说道:“汝等乃国家之未来,当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之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学问之道,无有止境,需持之以恒,不断进取。”学生们见天命人亲临,备受鼓舞,纷纷起身行礼,齐声答道:“陛下教诲,学生铭记于心,定当努力学习,不负陛下厚望。”
在地方,各州府皆设学校,招收当地学子。学校建筑虽不及太学宏伟,但也整洁宽敞,环境清幽。学校中,聘请名师讲学,这些名师皆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之特点和兴趣,传授知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毕业后,有的入朝为官,凭借所学知识,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有的成为地方官员,致力于地方之发展,为百姓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