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问盏 第一卷 第七章远行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时光荏苒,转眼间,两载春秋悄然而逝。洛阳城外,孟津河畔,日复一日,宋司业与徐师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那小小的院落里,他们或诵读经典,或探讨学问,或漫步村中,观天地万物,品人间百态。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晨光洒落在大地之时,宋司业便已起身。他轻轻推开房门,草叶上的露珠在晨曦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清新的空气带来的舒适。手捧《论语》,他径直朝徐师的住所走去。
徐师早已等候在院中,他一身素衣,银白的长须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看到宋司业的到来,徐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道:“早啊,司业,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
“老师早。”宋司业恭敬地行礼,眼中满是尊敬与期待。
在院中的石桌旁,两人席地而坐。清晨的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映照在他们手中的书卷上。宋司业跟随着徐师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声音清朗而绵长,伴随着清风在院中回荡。两年来,宋司业每日如此,从未间断。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在徐师的指导下日益深入,内心对于圣贤之道的敬仰与追求更是愈发强烈。
春日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徐师带着宋司业漫步于村中小道。沿途,桃花绽放,杏花飘香,村民们正忙碌地耕作,脸上洋溢着对新一年的希望。
“司业,你看这春日里的万物,是否让你有所感悟?”徐师微笑着问道。
宋司业望着眼前的美景,沉思片刻,说道:“老师,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让我想起孔子所言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的美丽,正是天地之仁。”
徐师点头赞许:“不错。孔子教导我们,‘仁者爱人’,仁不仅是对人的关爱,更是对天地万物的关怀。你能有此感悟,说明你对仁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他们继续前行,看到一位老农正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宋司业走上前,主动帮忙扶起他手中的锄头:“大爷,您累了,让我来帮您一把吧。”
老农感激地笑道:“小伙子,真是谢谢你了。”
徐师在一旁微笑着看着这一幕,眼中透着欣慰。待老农离去后,徐师对宋司业说道:“仁者爱人,不仅在于言语,更在于行动。你今日的举动,正是仁的体现。”
夏日的午后,烈日当空,蝉鸣阵阵。徐师和宋司业在院中的大树下乘凉。两人坐在石凳上,手中各自捧着一杯清茶。徐师轻轻摇着手中的羽扇,问道:“司业,最近天气炎热,你可有什么感悟?”
宋司业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思索道:“老师,酷暑难耐,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正如孔子所言,‘不怨天,不尤人。’我们应当顺应自然,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内心的平静。”
徐师满意地点头:“很好。面对艰苦的环境,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这是修身的关键。除此之外,你可记得孔子关于‘义’的教导?”
“记得。孔子说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我们做事应当以正义为先,不能因私利而损害道义。在危难之时,应当挺身而出,守护正道。”
徐师微微一笑:“正是如此。义者,无畏也。你要时刻牢记,不因利益而背弃道义,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秋日的清晨,天高云淡,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徐师带着宋司业来到村外的一片草地上。他们站在草地中央,面对东方,恭敬地行礼。
“司业,今日我们来练习礼仪。礼者,外在之形,内在之敬。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你可明白其中的深意?”徐师问道。
宋司业躬身回礼:“老师,我明白。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规范,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本。只有懂得礼仪,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徐师点头:“不错。但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恭敬,更是内心的真诚。你要从心底里尊敬他人,才能真正做到礼。”
他们来到村中的庙宇,正逢祭祀活动。宋司业跟随徐师,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行礼参拜。他的动作规范,神情恭敬,引来了众人的赞许。
一位老人笑着对徐师说道:“徐先生,您的学生真是懂礼孝顺,未来定有大成就啊。”
徐师笑着回应:“过奖了,他还年轻,仍需多加磨练。”
冬日的夜晚,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徐师的小屋内,火炉烧得正旺,驱散了寒冷。徐师和宋司业在灯下夜读,手中的书卷在烛光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芒。
“司业,你可曾思考过‘智’的含义?”徐师合上书卷,目光深邃地望着他。
“老师,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慧的人不会被事物所迷惑,能够明辨是非,判断对错。”宋司业回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