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我,万界帝师,门下首徒李世民 第32章 王朝周期论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教学还在继续,苏正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十四个皇帝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洗耳恭听。
对了,教室的后面还有一个学生在罚站。
苏正今天教学的内容,依旧是历史课,按照课程进度,讲得正是秦末风云。
“同学们,昨天嬴政同学等三个同学说了他们对于那段历史的理解,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苏正依然是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
按照唯物史观的分析,其实历史上各个王朝的灭绝基本上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匹配的原因。
所谓的改朝换代,其实都是一种重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放到华夏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来说,大概就是土地的重新分配过程。
这种过程往往没有太大的进步性,只是就是末世风云并起的诸雄在战争的过程中,无意识的灭绝了大量人口,从而空出大片的无主土地。
说白了,人少了,土地就够分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重新取得了平衡。
这也是历史上所谓的“盛世”一般只会出现在开国前三代君主的任期之内。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的普通民众都有可以养家糊口的土地,然后人口自然繁衍。
只要这段时期的君主不是那种瞎折腾的昏君,甚至不需要其多么贤明,那种所谓的“盛世”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而到了王朝末世,经过一两百年的人口繁衍,开垦过的土地已经不够这么多人吃了,再加上王朝内部自然而然会出现的土地兼并问题,就会导致人口和土地分配全面失衡。
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两个的“昏君”和“奸臣”,那么这个王朝必然就会走向末路。
这也是为什么自从秦皇真正意义上统一华夏之后,任何王朝都很难流传超过三百年的主要原因。
这点在现代史料研究中,有个统一的称谓,也就是所谓的王朝周期论。
当然,具体到每个朝代的灭亡,可能会在细节上稍有不同,但大多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苏正这节课说是讲得大秦灭亡的原因,不过讲着讲着,就把整个华夏封建王朝的兴衰过往都大致捋了一遍。
而在底下听课的那些帝王们,也都纷纷听得目眩神迷。
也许是因为司马迁的传记体史书《史记》写得太好,所以自他开始,华夏古代编史都十分看中那些文臣武将在历史当中的作用。
说白了,华夏古代史书都是给帝王将相做传,突出的就是一个人物风流。
所以这些帝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学得好的,就是在追忆那些先贤往哲,并且力图向他们学习。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内心唾弃那些昏聩人物,并极力避免自己再重蹈这些人的覆辙。
当然,补习班的这些帝王们,无一例外也都是后世值得学习或者值得唾弃的人物。
但致命的是,那些史书往往只是记载了那些古代人物的伟大和不朽。
至于他们如何伟大和昏聩的底层原因,却解析的并不清楚。
此刻经过苏正的一番分析,这些帝王终于明白,华夏历史之所以成为他们所理解的样子,固然离不开这些人的推动,但却自有一番不为人所左右的底层逻辑存在。
“同学们,我以上所讲就是华夏历史运行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你们要想自己的王朝统治更长的时间,必须抓住这个底层逻辑。”
这时李二举了举手。
“苏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好。”
苏正点点头。
“那就是利用你们身为一国君主的地位,去调整好整个国家的生产关系,从而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的国家人人都能一日三餐吃饱,人人都有三间瓦房,人人病了有钱医,那么你的国家还会有人造反吗?”
“或者说,即便有那么一两个野心家的存在,那他又能招揽几人,又能鼓动几人?”
“老师说得对!”
大宋太祖朱元璋激动的从座位上站起身来。
“俺老朱当时要是有两碗饱饭吃,哪会去做造反这种掉脑袋的营生!”
苏正摆手示意有些激动的老朱坐下,然后道: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课程会增加更多的内容,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准备好了!”
底下的帝王们真的犹如小学生一般整整齐齐的答道。
ps:求各种数据支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