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苏正如此说,李二心中却又有些忐忑。
受到盘龙印的影响,李二对苏正还是十分敬畏的,只觉得这和尚莫不是佛陀现世?
自己方才如此质疑,会不会引起佛陀反感?
“苏先生,世民只是有些疑惑,绝无他意,也没有不想上课的心思,那问题我就不问了。”
苏正却摆摆手道:
“不用,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你该问就问。”
听到苏正如此坚持,李二想了想之后,终究还是开口了。
“苏先生,不知道您对现在大唐关中的旱情怎么看?”
听到这个问题,苏正淡淡一笑。
他把招生简章投到大唐贞观二年,就是因为这场灾害。
他知道当前李二正因为这场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大型灾害给弄得焦头烂额。
有困难才会有需求嘛!
一个门门功课满分的学生,自然也不会去想着参加什么课外班。
李二还在陈述自己的问题。
“苏先生,大唐的灾情十分的严重,大旱之后又起飞蝗,整个关中今年颗粒无收,几十万关中百姓流离失所,买儿卖女,以求活路,甚至极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说话间,李二站起身来对苏正行了一礼,恭谨的问道:
“如此局面,请问苏先生有何良策教导世民?”
苏正点了点头。
他理解李二的急迫和质疑。
大唐贞观二年的关中灾害,是史书上都能记上一笔的。
对于生产力落后的封建社会来说,这种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几乎是无解的。
可这不正是他这个皇帝补习班可以教授的知识吗?
“李同学,你说的这些在老师看来,都不是非常难得问题。”
李二面色一喜。
“难道苏先生您能呼风唤雨,为我大唐求一场大雨?”
苏正摇头道:
“关中旱情那是因为老天爷不下雨,这个甭管你问谁,他也没办法,哪怕再过一千年,这事也解决不了。”
李二有些失望。
他还以为苏正是神仙中人,现世佛陀,能呼风唤雨呢。
李二小声嘀咕:“朝廷中有大臣建议,说是三天之后在天坛祭天求雨,照先生的意思说,这没用?”
苏正嗤笑一声:“怎么说呢,你这大臣给你出的主意也不能算错。”
“求雨这事,就跟人死了出殡一样,甭管场面再大,死去的人都看不到,更多的是做给活人看得,所谓祭天求雨也是一样,老天爷看不看得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安抚人心。”
李二听苏正说的有理,不禁生出一点希望。
“苏先生的意思是,朕就大张旗鼓的去求雨,安抚百姓人心?”
苏正摇摇头。
“这只是治标,并不能治本,毕竟再是求雨,也不能解决无数灾民饿肚子的问题。”
“先生还有能让百姓吃饱的治本方法?”
李二喜出望外的问道。
他们君臣商量了好几天,真的是一点对策也没有。
可是听苏先生的意思,他有办法?
苏正点头。
“要说起来倒也不难,分三步走即可。”
李二顿时认真起来:“先生,该分哪三步走?”
苏正不慌不忙的道:“第一步,安抚人心。”
“其实所谓天灾人祸,像水旱这种自然灾害,它能造成多大的损失,一部分是看灾害的严重程度,另外一部分就是因为人们的恐慌加剧了灾情的危害。”
“所以既然你那大唐的臣民认为求雨有用,那就去求雨,不但要在长安城的天坛求,各个受灾的郡县也都要去求。”
李二不解:“可是先生刚刚也说了,这求雨没有用,如果求不下来雨,人心岂不是更加的慌乱?”
苏正微微一笑道:“求雨是求雨,不过不是李同学和你手下的官员去求雨,随便找些道士和尚的去求就行,反正他们就是干这个的,专业对口嘛。”
“如果求不下来也好说,处罚那些和尚道士就可以了,他们求不来雨,不正是说明他们欺世盗名,修为不够嘛!”
“这样的话,不管怎么说,要么给那些灾民希望,要么让他们心中的愤怒有宣泄口,让他们不至于搞出乱子来。”
李二点点头:“先生这一计妙极,既能安抚人心,又让朝廷不那么被动,那第二步呢?”
苏正道:“第二步就是筹粮,只要能不饿死人,多大的灾情也不算大事。”
李二同意道:“就是如此,可是先生啊,大旱之年该去哪里筹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