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万界帝师,门下首徒李世民最新章节 > 第7章 不在课程范围之内的不教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我,万界帝师,门下首徒李世民 第7章 不在课程范围之内的不教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妙!”

“妙!”

“妙!”

李二坐在座位上高兴的直呼三声。

“先生的计策真是妙啊,让那些商人自己承担粮食运输以及食盐运输的所有成本,最重要的是朝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尽快的进行赈灾。”

他郑重地对苏正再施一礼道:“先生真是大才,能想出如此办法,真……真是让人佩服。”

“怎么样,你对我这个老师还满意吗?”

“太满意了,苏老师!”

听到李二的回答,苏正也是矜持一笑。

虽然他给李二的出得主意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原创,而是在后世朝政中抄来了这么一个计策。

这种用粮换盐的政策在后世的明清时期被叫做开中法。

最初的时候明朝朝廷为了筹集边关军粮,想出了这么以粮换盐的方法。

并且在多年的执行之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直执行了两个朝代的方法。

现在苏正把开中法对唐朝的李二讲出,确实有些神来一笔的感觉。

也难怪李二对苏正惊为天人了。

不过这方法虽是抄袭,但是苏正并不亏心。

他作为皇帝补习班的老师,本来就是从中华历史几千年的施政得失中择优去劣。

然后把它们教授给自己的皇帝学员。

说白了,这些皇帝们拿出真金白银的学费,学的就是这个。

李二听了这么好的一个办法,更是有些待不住了。

“苏老师,学生虽然还想倾听您的教诲,可是现在我大唐无数灾民正在水火之中,还请先生早些下课,放学生回去,我好赶紧依照先生的计策行事。”

李二现在已经完全折服于苏正。

就是对苏正的称呼,也变成了他比较习惯的苏老师。

苏正伸手拦住他道:“你别急啊,我这才刚刚说到第二步,还有第三步呢,你想不想听啊?”

一听这话,李二急忙坐下。

“我真是被老师的天人之计给惊住了,忘了老师刚刚所说的话了,老师请说,你这第三步该如何走?”

苏正道:“这第三步嘛,就是你筹到粮食之后如何进行赈济的事情了。”

李二道:

“苏老师,历代朝廷赈济灾民自从前隋以来早有成例,依照执行即可,最多也就是盯紧一些,不要让下面的官员贪的太多了,难道老师有别的见解?”

苏正摇头道:“这种赈济一是效率太低,二则这也只是单纯的赈济,不能给朝廷带来好处,所以不能这么办。”

“那该如何?”

“很简单,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

“对,所有水旱灾害一则是天灾,二则也是水利设施失修造成的人祸。”

“所以朝廷应该趁此灾害期间修缮水利设施,以应对下一次的灾害。”

“所谓福祸相依,遭遇灾害固然增加了朝廷的负担,但是也同时能让朝廷更方便的调动人力。”

“毕竟现在因为天旱,很多人无地可种,沦为灾民。”

“这个时候,朝廷发动这些灾民中的青壮来修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

“就以粮食为酬劳,既可以起到赈济灾民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修缮水利,岂不是一举两得?”

“妙!”

这也不知道是李二第几次喊出这个字来了。

“好一个一举两得之法,真真是妙极!”

其实这个办法岂是一举两得这么简单?

古代封建社会,只要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都和现代一样,非常重视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无论是有实用功能的长城、驰道、河堤、城池、大运河,还是主要满足君主私欲的阿房宫、皇宫、大型庄园。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基础建设的一类。

只是在古代的时候,这些基础建设的劳动力来源都是徭役。

百姓们为朝廷干活,不但没有工资,有的时候甚至还要自带干粮。

如果君主心里有点逼数,能控制这种建设的规模还好。

更多的君主则是一点逼数没有,肆无忌惮的扩大徭役规模。

那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可能会逼反百姓,甚至会弄到亡国。

话说刘邦就是因为要去服秦朝的徭役,因为不能及时赶到,最终心一横造了反。

而苏正给李世民出的这个主意,就是让他把赈灾变成了徭役的变种。

算是帮他化解了统治的不稳定因素。

不过这些都是知识,不在今天的课程范围之内。

苏正也就没和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