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我继承了东海 第二十五章 深海寻虾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这里的海域不算深,四五十米,从表面看一片寂静,但是在黑灰色的海底淤泥中,夏海发现了不一般的异样。
在表面浮层淤泥掩盖之下,夏海“看”到了一个个U型的孔洞,孔洞周围,还有着一些很淡的拖痕,横七纵八,若是不仔细去观察的话,根本看不出来。
夏海眉毛一挑,看样子自己今天有收获了。
他脱去衣服,在腰间绑上一个网兜,纵身一跃,像是一支射入水中的利箭一般,直扎向了海床中。
游到那些U型洞口上方的海域,夏海手脚并用,使劲将海泥搅动起来。
淤泥飘散,周围的海水变得浑浊了起来,U型孔洞中,一个个全身披挂着盔甲的口虾蛄钻了出来。
口虾蛄,又称皮皮虾,因为被抓时腹部会射出无色液体,在粤东一带又被称为“濑尿虾”。
这种传承久远的虾起源于中生代侏罗纪,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虾之一,它们身体扁平,披着灰白色的透亮盔甲,能活动的头部,被分为六节的宽大腹部,以及如同扇子一般的尾部。
从上面往下看,皮皮虾的整体形状有点像螳螂,因此在英文俗名中,它还被称为“MantisShrimp(螳螂虾)”。
皮皮虾的分部很广,基本全世界的沿海近岸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都能找到,而且这东西很难大规模捕捞,这就让它们逃脱了被吃到灭绝的命运,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这会是六月天,正是皮皮虾产卵的时候,营养最丰富,肉嫩汁美,可谓是吃皮皮虾的黄金时期,夏海面前的这些皮皮虾,一个个都肥硕的很,有二十公分长,两指宽。
皮皮虾是昼伏夜出的生物,白天他们就躲在洞里睡觉,此时被夏海惊醒,纷纷从淤泥里面爬了出来。
夏海挑个头大的皮皮虾抓,很快就将腰间的网兜给装满了。
剩下的皮皮虾,夏海也不想放过,倒不是想全部抓起来卖钱,而是想把它们弄到自己的渔场里去。
不过考虑到皮皮虾生活在这里会比生活在渔场更加安全,只要没有人特意来搜寻,它们被发现的几率很小,夏海也就暂时取消了这个打算。
从海底回到小舢板上,夏海把皮皮虾从腰上解下来。
他可不敢一直把这些东西挂在身上,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千万不要再皮皮虾面前作死。
虾蛄属于甲壳动物,它属于一个名字非常霸气的类群掠虾亚纲。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虾蛄是一种性情凶猛的猎手了。
虾蛄用来捕捉猎物的捕捉足有两个类型,一种是像镰刀一样长满了尖刺的穿刺型,而另一种则是像一把锤子一样的锤击型。
穿刺型的皮皮虾长着一对强大的夹子,在发动攻击时相当有力,可击碎玻璃,甚至夹断人的指头。
锤击型的皮皮虾更加恐怖,绝对称得上是海洋杀手。
根据生物学家调查显示,皮皮虾的攻击速度在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中排名第二,锤击型的皮皮虾在攻击猎物时可以在十万分之一秒内将锤弹射出去,弹射的冲击力度最高可以达到60kg,瞬间由摩擦产生的高温甚至能让周围的水冒出电火花。
当然,华夏沿海地区的这些口虾蛄基本都是穿刺型的,不然夏海才不会空手去抓它们,他可不想被这些拳击高手给一拳KO。
现在天色还早,夏海继续化着小舢板在周围寻找,皮皮虾栖息地附近有一道小海沟,这种地方往往被一些生物选为栖息地。
果然,很快夏海又有了新发现,他在海沟的中段,发现了一种熟悉的海洋珍馐,花龙虾。
这一次发现的,竟是一个比上次更大的龙虾群,色彩斑斓的龙虾,竟有20来只。
体型超过三十公分的大龙虾有七八只,最大的一只,达到了一米,头上的两根大触角更是长度将近两米,背甲上的“漫天星”花斑图案已经由蓝紫色向黄褐色转化,这证明它已经很老了,年纪至少超过了5年,相当于人类的百岁高龄。
这只最大的花龙虾已经进入到生命的末期,夏海决定捕捉它,让它在餐桌上继续发挥余热。
剩下的七八只成年花龙虾和十几只小龙虾,夏海还是和上次一样处理,将意识附着在领头的花龙虾上,然后让它带着它的马仔们去到夏海渔场附近的礁石区,并入到之前的龙虾群。
大龙虾上了船,夏海不想再忙活了,干脆支了一根杆子,靠在船上钓起了鱼来。
饵料用的就是之前剩下的的黄脚鸡内脏,浸了香油。
将挂着饵料的鱼钩抛下水,很快就有了动静。
夏海一提竿,发现是一只婴儿手臂粗的大鱿鱼。
可能很多人分不清楚,鱿鱼、章鱼和乌贼这三者的关系,很容易把他们搞混。
其实很简单,鱿鱼头像一个火箭,有十条腿,煮熟后白色肉质会出现一层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