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乡村纪实 第三十章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三十三节
广播站长胡大海兼任王扈屯管区书记的时候还能维持,到了后来,换上三任年轻的管区书记,一任不如一任。整个王扈屯管区,除了吕四辈统治的王扈屯村,其它你像小黄屯、王屯、河南张、河北张、崔庄、周庄、刘庄都乱的不成个了。这才没办法,书记、镇长把黄培虎派了来。
王扈屯村工作好干的主要原因是吕四辈的清廉。现在老百姓富了,就翻盖了房子,一般就是五间大厦房,东屋、西屋,门楼、院墙都换成了砖瓦结构。吕四辈还是住着多年前盖的土房子,坐落在村子中央,就像牛群里夹着的小绵羊。
吕大勇多次想给他翻盖,他不让,他说:“挺好的,冬暖夏凉。”
住土房子的吕四辈并没有让村民看不起,相反,老百姓都怕他,那种怕是既尊敬又害怕。有一次,镇计生站来村子里给育龄妇女查体。村子里的娘们就像羊拉屎一样稀稀拉拉,都查了老半天了,还有二三十个没来。吕四辈有点着急,于是就打开了扩音器。磨叽的娘们一听见是吕四辈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从家里跑出来。还有一个育龄妇女,腰上系着围裙,两只面手没来得及洗,见了吕四辈解释道:“四辈爷爷,蒸馒头哩,没听见,不知道查体的来。”
“查去吧!”吕四辈相信了她的话。
吕四辈再就是,他不像那几个村的支书一样胡乱加码,坚持裹住腚就行。老百姓也不容易,地里长的那点玩意儿,一家人老老少少全靠它哩!你鸡巴没腚眼子,咬着牙淌着吃吃拉地加码,他不反你才怪哩!
王扈屯村工作好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村子里的高人们没时间和村干部折腾。他们“揉麻袋”,有的是钱。所谓“揉麻袋”,就是倒卖粮食骗人,主要骗的是面粉厂。他们雇一辆大型货车,在附近粮食收购点,装上半车粮食,当作一整车粮食卖给外地的面粉厂,从中赚差价。
你倒问了,人家面粉厂的人傻呀?对了,他不傻,也要把他忽悠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先踩好点,找那些没有大地磅的面粉厂,然后把大货车开过去。验级员一看是外地的粮食贩子,欺生。本来是一级好麦子,嘴里却喊一声“二级”,会计就在单子的级别一栏写上二级。
然后就是过数,车大地磅小,车开不上去,怎么办呢?他们不会一袋子一袋子的称,那样太耽误时间。为了你这一车粮食,折腾了一大上午,别干活了。都是标准麻袋,他们当然还不放心,要随机抽取一袋,让粮食贩子抬下来。一称,过磅员喊“二百零二斤”,还多二斤呢,这才放了心。
面粉厂主事的就对粮食贩子说:“你们卸车吧,最后数麻袋”。
这时面粉厂主事的注意力,就转移到每袋子倒出来的粮食的质量问题,有没有次品。粮贩子这时就趁着面粉厂的人不注意,把等量的空麻袋掺进了麻袋堆里。最后按照空麻袋数,来计算粮食的数量。
在这里,还要扒皮。一袋二百零二斤,按二百斤算。再去皮,一个空麻袋,三两半,按半斤算。面粉厂处处占着粮食贩子的小便宜,却不知道吃了粮食贩子的大亏,这就是揉麻袋。
揉麻袋是暴利,同时也是个技术活。首先必须要收到上等的小麦,每麻袋必须都涨称二斤。再就是装车,必须让车下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满满的一车。要想把半车装成满满的一车,就是搭小屋的水平了。再就是自带的装卸工,体格必须要壮,这样才能干活麻利迅速,该快的时候能快起来。最关键的是放空麻袋的时机要把握好,不然一旦被发现,别说粮食了,人和车也会被扣的。
当然,偶尔也会碰上看管的严的面粉厂,不给掺进空麻袋的机会。这种时候就要看装卸工的本事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干活麻利、迅速了,一会儿把粮食卸完了,空麻袋没放进去,那就是干赔了。这个时候不但要磨叽,还要打架,最好是打得头破血流,吸引众人的眼球。粮食贩子们好瞅准机会,把空麻袋掺进麻袋堆里。
一般是这样的,先是两个装卸工,互相指责对方干活磨叽,再是互相对骂,骂要骂出花来。比如,装卸工甲骂道:“操你娘!”
装卸工乙回骂:“您娘那个腚里抹上香油,我也不操!”乙骂出花来了,引起了在场的人们哄堂大笑。
这时,受到羞辱的甲就会像猛虎一样冲过来,和乙扭打在一起。面粉厂人员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吸引了过来,放松了警惕。
装卸工中就有人说:“这两个废头!甭管他们,咱干咱的。”
等粮食卸完了、麻袋数完了、账目算好了、粮款结账了,甲和乙的战争也就结束了。
回到饭店坐下,甲、乙还要碰一杯,总结这次表演的成功和不足。什么粮贩子呀!什么装卸工呀!他们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他们就是一个诈骗团伙!骗了钱,回到王扈屯,就成了遵纪守法的王扈屯村村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很多农户正在为国家提出的万元户目标而奋斗,王扈屯村有一百万存款的两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