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乡村纪实 第四十二章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四十五节
王二牛十三四岁就失去了双亲,他的儿子三个月就没了亲娘,爷俩苦命相连。饭总是要吃的,日子总是要过的,有的时候,日子那不叫过,简直就是熬。
一个大老爷们儿,拉扯着一个三个月的婴儿,日子过得那叫个度日如年。过日子,日不进分文不行啊,钱就是血脉啊。
王二牛找了一块布,把儿子放在布上,然后扎成包袱,斜挎在胸前。他开着破三轮子,带着襁褓里的儿子,拉着北京白、杜勒克哥俩走街串巷,上门服务。开工喽!
转眼八九年过去了,北京白、杜勒克哥俩就退休了,让儿子接了班;王二牛和他的宝贝儿子依旧机械地重复着昨天的一切。
儿子从小就被亲娘舍弃,是喝奶粉、喝米汤,吃鸡蛋糕,吃煮鸡蛋喂大的,肚茬好,什么都能吃,且食量很大。开始,王二牛还做饭,后来干脆就不做了,爷俩去小铺上吃。
一早喂饱小白、小杜哥俩,于是王二牛爷俩儿就开着破三轮,拉着小白、小杜哥俩去集市上喝豆腐脑、吃油条。
那时的豆腐脑摊子靠着炸油条的摊子,他们分别是两家,要单独结算。卖豆腐脑的通常是男性,炸油条的通常是女性,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卖豆腐脑的平日里做豆腐、豆腐皮,借助早晨走村串巷叫卖。赶到大集这天,就卤一缸豆腐脑,水里求财,这东西没多大成本。炸油条的只是炸油条,别的不炸的,并且只有在大集这天才炸。
炸油条的只提供裹油条的包装纸,后来改成了方便袋,你像小桌、马扎这些都是由卖豆腐脑的负责提供。并不是说男性要绅士,让着女性,而是油条站着吃、蹲着吃和坐着凳子吃区别不大,可豆腐脑要是站着端着碗喝,不但难受、还烫手的。油条可以单独吃,或带回家吃都行。而豆腐脑带回去吃的很少,因为一旦拿回家,豆腐块都碎了,成老豆腐了。况且,单独买碗豆腐脑喝的也不多,因为不就着点儿东西单喝,咸勾勾的,齁嗓子。
况且,豆腐脑用的老油,是炸油条的下脚料,是无偿提供给卖豆腐脑老板的。也只有这老油,才能点出传统豆腐脑的味道。
把油条往豆腐脑碗里一沾,再放在嘴里,那真是绝佳的美味。后来人们为了健康,也是为了省事儿,让烧饼取代了油条,也就破坏了这一传统小吃的魅力。
王二牛爷俩早上喝豆腐脑、吃油条,中午吃包子,晚上回家吃剩下的油条和包子。如果剩下的油条、包子少,不够吃,王二牛就让给儿子吃,自己下碗面条对付一顿。
“二牛,这样下去可不行,得让孩子上学。”吕四辈说。
王二牛一想也是,不能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让知识去改变命运吧!他把孩子送进了王扈屯中心小学,和小自己两三岁的孩子成了同班同学。
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烦心,盼着孩子早点长大,可孩子进了学校,王二牛又感觉孤独起来。毕竟他才三十五六岁,他需要女人,可七八年了,没碰过女人。
就是有一次,他去门市部打酱油醋,触了一下那个四五老十的白胖老娘们的手。记住吆,是触,不是摸吆。摸是特意的,大面积的,长时间的。再大岁数也是女人,不是自己的媳妇,摸就是耍流氓。触可就不一样了,是无意的,小面积的,短时间的。
就那么零点零几秒的触,心脏就砰砰地跳了起来,触点痒痒的,两腿软软的、酥酥的,竟然还跑马了。
一个黄土埋半截的白胖老娘们,竟然有这么大的张力,最多零点零几秒的时间,最多一平方厘米的面积,竟然成就了这么大的效果。
也许是自己太没出息!人家和尚面对那么多的、有品位的女施主,就是坐怀也不会乱,一心向佛,在寺院里终其一生。自己这才七八年,就成这样式的了,废物点心啊!
不对,听说,老林寺的方丈就不这么呆板,人家一边念佛、一边敛财、一边造小人,三不误。向伟大的方丈大哥学习!王二牛不是学习方丈造小人,而是学他造小人的过程。呵呵!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