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朕不吃这一套 第44章 无法转圜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唐寅拼命挣扎,又哪里挣脱得开。
动手不行,唐寅就动口。
“我奉皇上之命办大明时报,尔等竟敢抓我,不想活啦?”
“哼,我还奉玉皇大帝之命抓你呢。我在兵马司十来年,从来就没听说还有个什么大明时报,分明就是招摇撞骗,蛊惑百姓。”
“你看看这都写了些什么?大臣骗廷杖,谁敢这么写,不想活啦?你以为我是傻瓜啊。”
你以为你不是傻瓜啊,别人不敢写,皇上敢这么写。
“曹放牛,趁早放了我,或许在皇上跟前儿帮你美言几句……,君子动口不动手,别动粗啊。我的报纸啊。”
“曹放牛你个混账东西,你敢把老子关起来,我还不走了呢。便是九门提督亲自来赔罪,我也不走,叫你们吃不了兜着走,咱们走着瞧。”
唐寅被带走了。
王二跑了。兵马司的人追了一阵没追上,只好回来复命。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回去审审那个,就知道他在那里。把东西收拾一下,回营!”
几个买了报纸的商人,一见兵马司的了要把钱也带走,急了。
“军爷,那钱是我们的,不能拿走啊。”
曹放牛一瞪眼睛。
“你们不说,我倒是忘了。你们买脏,分明就是他的同党。来人,把他们一同带回去,严加审讯。”
不由分说,五个商人也被一起带走。
大明时报的传播很快,刚刚一贴出去,就以新颖的形式,尖锐的内容,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短短的时间里,就成了京城街谈巷议的热点。
各个衙门收到了之后,也立刻到处传阅,议论纷纷。
位于文华殿的内阁,自然也收到了大明时报。
跟五城兵马司不同,内阁收到了之后,没用多久,他们就已经确定,这个大明时报,确实是在小皇帝授意之下,由司礼监主办,唐寅出面操办的。
司礼监印经厂那边也传来消息,这个大明时报,确实是在他们那里印刷的。
甚至在半个月之前,就已经开始刻字。刘瑾亲自送的稿子,皇上还亲自去印经厂校对过。
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每人面前放着一张大明时报,相对无语。
报纸的内容,几个人都已经看过。
要说内容,其实倒也挑不出来什么毛病。
比较敏感的,就是那篇《骗廷杖》的文章,嬉笑怒骂,揭露了一些人的嘴脸。
对于骗廷杖,博虚名这个套路,他们也清楚。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骗,但是确实有不少人为了出名,故意激怒皇上,
鸡蛋里面挑骨头,都算是好的。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讲立场,不论是非这种事情,都经常发生。
不过,这种事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没人敢公开提出来。否则的话,就可能被人攻击成堵塞言路。
至于说大臣们都不干实事,只说空话,几个人谁也不愿意承认。
他们每天都很忙,忙的头昏脑涨,怎么成了不干实事呢。
关于京卫武学的事情,直接捅了出来,甚至把姓名都予以公布,这似乎也无可指责。
毕竟大明时报说的都是事实,刑部也开始抓人了。
至于那个《天子微服私访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吹捧皇上的。
小皇帝喜欢胡闹,叫人给自己歌功颂德,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几个人对大明时报的内容,真的不太在乎。
但是他们仍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就来自于这个大明时报的报纸这种形式。
它把事情公开化,放到了天下人面前。
《骗廷杖》一文,让天下人知道,朝廷里面还有这样一些官员。所谓敢于进谏,死谏之类,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
关于京卫武学的消息,倒逼三法司在处理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
事情就在那摆着,该怎么处置,律法自有规定。天下懂法律的人很多。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可操作空间大大压缩。
更加重要的是,有了大明时报,文人们主宰社会舆论,说什么是什么的时代,恐怕要结束了。
皇上已经用大明时报,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开始争夺话语权。
问题还不仅仅如此。
报上有一则征稿启示,欢迎投稿。已经采用,即给予润笔。
每个文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承认,被更多的人知道,成名成家。
既能出名,又能赚钱,没有几个读书人会禁得起给大明时报投稿的诱惑。
这意味着,今后会围绕着大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