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智械战争 第18章 抓住重点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实验失败了,姜岳升作为带头人,自然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感觉胸前好像压了一块石头,很憋闷。
姥姥给他准备的晚饭,都是他平时爱吃的,有腊排骨炖藕、蒜蓉西蓝花、小炒黄牛肉和青菜汤。
但是他却没有胃口,只是草草第吃了几口,一大半都剩下了。
“姥姥,你刷碗吧,我先回房间了。”
他只跟姥姥冷冷地说了一句,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为什么在试验场,人们用肉眼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机器人的伪装?
不管机器人是否改变伪装的形式,单个也好、聚集也好,而机器人却不能。
这里面最根本的差别到底是什么?
这就好像我们具备了识别一匹马的能力以后,我们不管看到什么形态的马,比如吃草的马、飞奔的马、打滚的马,我们都能轻易辨别。
我们人类之所以具有这种举一反三的辨别能力,这背后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不管马是在吃草、还是在奔跑,它的每一个部位都没有变,马头和马蹄子还是原来的样子。改变的只是总体形态,局部并没有改变。
我们人类只要看到马的那一张大长脸、大嘴唇子,还有它的大蹄子,便确认它就是一匹马。
主要是因为我们捕捉到了马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并把这些独特特征抽象了出来。
接下来不管马的这些特征怎么变换形态,比如,不管一匹马在飞奔、还是在吃草,我们就会认定,这就是一匹马。
也就是说,我们还是需要在识别单台机器人的独特特征上下功夫。
如果能抓住单台机器人足够多的独特特征,不管它怎么伪装,是靠在墙上、还是叠起罗汉,我们都能一眼识破。
想到这里儿,姜岳升觉得他之前的基于建筑物审美建模的思路不对。应该彻底改变之前的思路,把重点放在机器人外观独特特征的建模上,而不是放在周围环境的建模上。
环境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我们建模的速度不可能跟得上环境变化的速度。
而我们的目标是机器人、不是环境,只要能抓住机器人足够多的独特特征,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他突然想起了公安局的天眼系统。
天眼系统中使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就有一套完整的人脸特征识别技术。
他倒是不需要能像天眼系统那样,区分开每一个人脸的细微差距。他只需要能像交警的监控系统一样,把人和车这种大类区分开就行。
想到这儿,他在手机上打开AI大模型终端,输入:请问,监控系统是如何区分公路上的人和其他运动物体的?
很快,大模型给出了答案:
第一、识别运动物体的轮廓特征,包括八个部位的轮廓特征。如身体、头、上身、手臂、胯部、腿部、脚、手;
第二、识别运动物体的结构特征,包括肢体部位的相对位置特征和比例特征。如投在肩膀上、双脚走路、双手垂臀、要胸直挺;
第三、识别运动物体的运动特征,包括站立、走、跑的特征。下肢双腿迈步、上肢交叉摆动、整个身体直立;
第四、识别运动物体的面部特征,包括瞳孔距离、两耳宽度、鼻尖眉梢距离;
第五、识别物体的运动轮廓特征,包括双腿摆动角度、双腿与躯干角度、双臂角度、双臂与躯干角度;
第六、识别物体的运动结构特征,包括头部、上臂、腿部的位置关系;
看到了大模型上的描述,姜岳升立刻有了主意。
因为人形机器人的结构是模仿人类制造的,监控系统识别人的这些特征,大多数是可以直接移植过来的。
只需要让机器人能够准确地区别人类和机器人,也就等于让机器人具备了区分机器人与建筑物的能力。
想到这里,他进入了AI大模型的编程入口,输入:“请帮我编写区分人和其他运动物体的程序”
几秒钟后,答案就来了。AI大模型给姜岳升显示出了一个五千多行的完整程序。
看到了AI给出的结果,姜岳升的心情立刻从阴转晴,心情大悦。
他意识到,刚才他在吃饭时对姥姥的态度太差了,于是他便来到客厅向姥姥道歉。
“姥姥,刚才我的态度不好,我向你道歉。”姜岳升说完给姥姥鞠了一躬。
“没事没事,我知道你肯定是在公司遇到麻烦了,我都没在意。”姜慧笑着说。
“姥姥,我已经有办法了。”姜岳升兴奋地说,“我现在又有胃口了,想再吃点饭。”
“有办法就好……,稍等一会儿,我给你热一热。”姜慧说着便去厨房给姜岳升热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