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诸界修玄从十七世纪末开始 第二章改善的张家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爹,明天有雨。”在田间辛勤劳作了一周后,张之焕直起腰,突然没头没脑地来了这么一句。
这,是张之焕精心策划,向家人展示自身能力的第一步。
他深知,欲扬先抑方能出奇效。所以,先抛出这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就像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果不其然,正在劳作的父亲手上动作一顿,满脸疑惑地抬起头,问道:“焕儿,你咋突然说这个?”张之焕故作神秘,只回了句:“感觉。”
此后的日子,就如同张之焕所料,他的预言如同神来之笔,精准无误。
无论是日常天气,还是那些与二十四节气相悖的异常天气,他都能准确预测。起初,张父和张氏将信将疑,甚至一度怀疑儿子中了邪,差点就要花大价钱请村里巫医来给张之焕瞧一瞧。
然而,日复一日的精准预测,就像一把重锤,敲碎了他们心中的疑虑。一次或许是蒙的,两次可能是运气好,可接二连三的无差错预言,由不得他们不信。
面对儿子如此神异的能力,张父张母先是欣喜若狂,仰天大笑,随后便对着天空虔诚地不断磕头,仿佛在感恩上天赐予他们如此神奇的儿子。
张之焕见状,赶忙上前,将二老扶起,心中既感动又有些无奈。
从那以后,张之焕在家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虽谈不上一言九鼎,但说话也有了几分分量。
随后,他凭借对天气的精准预测,带着父亲开启“开挂”模式,合理规划农事,致力于提高田中稻子的产量。
可接下来一个月的天气预测,却让张之焕一家陷入了慌张。先是十几天的倾盆大雨,紧接着是四十几天的大旱。
为了应对这极端天气,避免几个月来辛勤种植的稻子大面积死亡,大雨来临前,张家人便着手挖掘蓄水池储水。
这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
没有水泥,为了防止水全部渗漏到泥土里,张之焕和父亲只能从家附近的山上挖来许多石头。他们先挖一个大坑,倒入一些水,仔细观察是否漏水,确认没问题后才投入使用。
如此简陋的方法,虽能减少水的流失量,但也仅够干旱时三十天左右他们家的田以最低标准存活。
这两亩薄田,仅靠家里的井水,根本无法维持一个月的灌溉需求,最近的河流也在三十里路之外。而忙碌的不只是张之焕一家,隔壁赵叔一家和分了家的小叔一家也加入了这场“蓄水大战”。
赵叔,名叫赵三,是村里的猎户。
在这穷乡僻壤,大的猎物本就稀少,他也没能力猎捕老虎、豹子或大野猪这类猛兽。
不过,因经常打猎,有肉可食,赵三比张父强壮些。但总体而言,赵三家和张之焕家的生活水平相差无几。赵叔家只有半亩薄田,主要靠打猎补贴家用,若打猎收成不好,一家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而小叔,平日里在镇上的药铺做学徒。
当初分家时,小叔念及张之焕家人口多、负担重,便把自家田给了哥哥。
张父也不愿弟弟吃亏,不仅花大价钱送弟弟去十里外张大夫的医馆做学徒,还偷偷为弟弟开荒凿出半亩荒田。
兄弟俩感情深厚,小叔的半亩薄田种了些水稻,平日里他没时间除草,哥哥便时常帮衬,倒也有些收成。如今若大旱无水,稻苗全旱死,小叔下一年的日子可就难过了,毕竟在药铺学徒,日常还得送礼打点人情世故。
此外,大雨对大伙的房子也是个严峻考验。
那破旧的房子,平日里有些小雨还能用些物件接着,可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雨,随时都有被冲刷垮塌的风险。
在张之焕的记忆里,就有过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痛苦经历。
就这样,张之焕一家和附近的邻居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各自为自家的田和房子做着准备。
暴雨如期而至,如猛兽般的雨水疯狂地冲刷着屋顶。
所幸之前大家的缝缝补补起了作用,勉强挡住了这凶猛的雨水。屋内潮湿阴冷,什么都不做实在无聊。张之焕为了打发时间,
也为了进一步让父母相信自己的能力,便用所学知识给父母讲起古代神话故事。
他讲得绘声绘色,父母听得如痴如醉,还从神话中听到了一些权谋之事,这些以往都是老爷们谈论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新奇不已。
接下来的几天,张之焕就这么给父母讲着故事。
虽说这对他而言有些无聊,毕竟与父母的知识水平差距较大,聊天就像教书,但聊胜于无。闲暇之余,张之焕开始研究地理和农历,别看现代公历简单,农历中的地理知识却十分重要。
雨过天晴后,张之焕便忙着查看通过村民获得的影响力。他发现,自己的“影响力容器”下半部分的最底层,缠绕着白色的一缕缕丝状物,每一缕都能兑换相应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