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穿越小说 > 长河锁浪最新章节 > 第六章 流速异常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长河锁浪 第六章 流速异常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东方泛起鱼青色时,张志成已伫立在帐篷外。他深吸一口裹挟着细沙的冷空气,目光掠过尚未完全苏醒的荒原。作为水利部西北勘测院的技术骨干,他比谁都清楚今天的测量数据将决定塔里木河总干渠的百年大计。

在设备存放处,他戴着防静电手套逐件检查仪器,指腹抚过旋桨流速仪的钛合金叶片时,金属特有的冰凉触感顺着神经末梢直抵眉心。

一切准备停当,他和李工便带着队员们朝着河畔进发。一路上,大家都沉默不语,只有脚步声和仪器碰撞的声音。到达选定的勘测点,众人各司其职,迅速展开工作。李工果断地发出指令:“先测流速。”

张志成来到设备箱前,动作熟练地开启箱锁,从中小心翼翼地捧出旋桨式流速仪。他的双手很是粗糙,却在摆弄仪器时展现出非凡的灵巧。他解开缠绕的绳索后,逐片审视旋桨叶片,手指轻轻滑过边缘,感知其平整度,又侧头仔细查看有无细微瑕疵。"叶轮轴间隙 0.2毫米,叶片倾角 45度,达标。"他低声报出检查参数,身旁的记录员快速核对着校验清单。

确认无误后,他稳稳地拿起流速仪,另一只手取过测杆,将流速仪的固定夹精准对准测杆顶端,用力拧紧螺丝,使其牢牢固定。接着,他与测量员分站在测杆两侧,双手紧紧握住,缓缓下蹲,动作协调一致,将测杆一点点插入河中。期间两人时刻留意测杆的垂直度与稳定性,双眼紧盯测杆与河面的交汇点,直至测杆稳稳扎根于预定位置,确保流速仪能与水流充分接触,且不受河底杂物干扰。

测量员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紧盯着流速仪上的计数器,全神贯注,大气都不敢出。张志成则从口袋中掏出秒表,拇指轻按归零键,随后高高举起右手,神色凝重地说道:"开始计时!秒表指针跳动的瞬间,十二双眼睛同时锁定流速仪。当第152次金属撞击声与蜂鸣器同步响起,记录板上赫然留下:0.37m/s。

七点四十七分,测杆入水。河水裹挟着泥沙掠过不锈钢叶片,转轴摩擦声在寂静河面格外清晰。"准备截取湍流样本。"李工举起军用秒表,测量员鼻尖几乎贴上计数器的玻璃罩。当第 152次金属碰撞声与秒表蜂鸣同时响起,张志成迅速在防水记录板上写下:瞬时流速 0.37m/s。

“这 0.37米每秒的流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河水每经过一平方米的横截面,将会流过 0.37立方米的水量。”

“这一数据将成为后续计算水流能量、侵蚀力等重要参数的基础数据,比如按照相关公式计算,这样的流速下,每平方米河面上的水流冲击力约为 68.4牛顿,这股力量足以推动近 7公斤的物体在河底移动。”

流速测量完毕,张志成快步走向断面一端,抓起测量绳,奋力将一端挂钩甩向对岸,而后与队员们齐心协力沿着河岸拉动测量绳,直至其紧绷于河面之上。紧接着,又从工具包中取出标记小旗,每隔 2米精准距离便在测量绳上系上一面,这些小旗所标识之处便是后续测量的关键节点。一共系上了 20面小旗,也就意味着将测量 20个点位的水深数据,这样的测量密度能够较为精准地描绘出河道断面的形状。

两人凭借突击授课时学来的基础几何知识将图形巧妙分割,逐块计算面积,最后汇总得出总面积为 30平方米。

“流量等于流速乘以断面面积,这个数据一定要精确,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李工边做,便对一旁的测量员解释道。

按照公式计算,流量即为 0.37×30= 11.1立方米每秒。

这个数字让李工的后背瞬间绷直。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相比该河段历史均值高出12.7%的流速偏差,足以让总干渠的边坡设计推倒重来。

“这流速数据,怎么看都有些偏离常规范围啊!"

李工神情凝重地点点头:“嗯……是上游的气候出现了异常?像是降水突然增多或者积雪不合时宜地大量融化,又或者是地质状况有了变动?也有可能是近期有某些特殊因素在干扰水流,只是咱们暂时还没察觉到。”

两人稍作商议,决定立刻重新检查测量的各个环节,坚决排除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匆匆回到流速测量点,张志成蹲下身子,眼神专注地再次仔细检查旋桨式流速仪的安装位置,他的手指轻轻触碰仪器的各个部件:“这安装角度,还有固定的牢固程度,都没问题啊。”

李工则在一旁,认真审视测量杆,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确保测量杆的垂直度精准无误,又用力摇晃了几下,测试其稳定性,随后肯定地说:“测量杆这边也完全符合要求,没有偏差。”

紧接着,他们把测量员叫到跟前,对测量的时间和计数过程进行详细复盘。测量员涨红了脸,急切地保证道:“李工,技术员!我绝对是严格按照指令进行操作的,时间把控上精准得很,计数也没有出任何差错!”

尽管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