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汉末潜龙最新章节 > 第五十二章 战略收缩,整顿地方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汉末潜龙 第五十二章 战略收缩,整顿地方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洛阳,丞相府

洛阳,丞相府内,陈宪近日可以说是焦头烂额。好不容易稳住了北、西、南三面的局势,但“上党太守”张扬却率军南下,已经占据了河内郡。为了抵御董卓、袁绍、曹操等各方势力,陈宪的兵力已经分散,难以集中应对。无奈之下,陈宪只能令赵云、许褚携“龙骧骑”北上袭扰张扬。

今日,陈宪召集郭嘉、沮授等幕僚将领在府中商议对策。陈宪坐在首位,待陈庄给众人讲解完当前局势后,开口道:“天子回京在即,如今洛阳却四面战火,大家议议如何解决?”

幕僚献策

郭嘉作为首席军师,率先发言:“主公,我军现所占州郡呈现狭长格局,兵力分散且敌手较多,我建议退出一两地,集中兵力扫清洛阳四周!这样方能保洛阳安稳!”

沮授也点头赞同:“我亦赞同奉孝之策,我军兵力分散且名号繁多,调动兵马实属不便,而且军械粮草运输也非常困难,当立刻整顿全军,凝集力量!”

随同而来的宋据、李经、张丹等谋士幕僚也纷纷赞同。麴义出列道:“主公,某将近日训练新卒、城中布防也深感调度乏力,都尉、行军司马、部曲督等人员庞大,各部不满员者甚多。”

这事陈宪最近也在思考。西征一路上收编、招募了大量兵卒,原计划单独设军方便管理,但战事不停,这些兵卒很快补充各部,一时间各部战力锐减,沟通不畅。

陈宪看向郭嘉:“奉孝,汝认为我军现在该退出哪些郡,又该占据哪些郡?”

郭嘉的战略建议

郭嘉起身对陈宪道:“主公,吾认为西线的弘农、河东二郡当迅速退出,我军在二郡兵寡,当推往平阴防守!”

“南线,西线各军退出后,张辽将军所部也就无需在虞氏驻守,只需要给大古关的徐晃将军增加兵卒,这样南线曹操勿忧。”

“东线,当让子然火速率‘徐州军’北返,驻兵彭城、下邳、鲁三郡给曹操西线施加压力迫使其分兵沛国,这样也能减轻徐晃将军的负担。”

“北线,命徐荣将军放弃清河、巨鹿二郡所占各城,南返平定韩馥牢牢占住魏郡,而后从东线威胁河内郡,迫使张扬不得南下。”

陈宪闻言甚是满意,此时沮授出列:“主公,奉孝所谋,吾有不同意见。”

陈宪道:“公与且说。”

沮授道:“可令张郃进驻清河,这样能减轻徐荣将军在魏郡北边袁绍的攻势;调一支兵马南下陈郡,迫使曹操不敢北上。”

陈宪闻言点点头:“好,就按两位先生说的办!”

军制改革的推进

陈宪接着道:“军制之事我已有安排,近日就有安排,调陈宫回朝参赞军务!”其实关于军制改革,陈宪早就和钱汉有过设计。他一手建立的“青州军”用的就不是如今天下普遍的部曲制,但改变的并不完善。这次他决定彻底改革。

还有现在掌控的州、郡、县的各级官吏很多都是空缺或代理,此番朝廷从临淄搬迁回洛阳,青州各级官吏也需要重新安排。还有现在受朝廷管制的各郡国、县国大多由长史、都尉暂时监管,陈宪此番也准备全部合并入各州、郡、县,方便中央统一管理。

行政改革的细节

光武帝时曾恢复西汉旧制,复置司隶部,复改雍州为凉州。但不久,在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又参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有以下不同:降司隶校尉部为全国13州之一,废朔方,归入并州,改交趾为交州。

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于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

陈宪也准备趁此番改革重设刺史,但仍然保留“州牧”官职,不过此后仅作为各州监督各州军、政主官的官职(类似纪委),而各州设立“都督”统一管理该州驻军。此后各地正式从“郡县制”改为“州郡县制”,形成“都督-刺史-州牧”三方制衡的局面。

•郡一级:郡守-郡尉-郡监

•县一级:县令-县尉-督邮

原来由司隶校尉统一管辖的司隶地区也改为“司州”,方便管理,不设立“司州牧”和“司州都督”,由司隶校尉管理司州驻军,监督之则暂由御史大夫兼领。州以下全部设立“郡”,各周设“都督”一名管理军务。

官吏俸禄的调整

考虑到后期的封赏以及府库财力,陈宪对各级官吏俸禄也做出调整:

•县令:秩三百石至八百石,根据现任官的政绩、所在地域而定。例如,“洛阳令”作为天下第一大县和京师自然是八百石,“白马令”虽只有三百石,但目前是边城,额外增加两百石。

•郡守:俸禄改为一千四百石至一千八百石,具体多少跟县令一样。

•州牧、刺史、州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