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后儿童的乐趣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以玩伴为主,兴趣为辅;后者则以兴趣为主,玩伴为辅。前者重心在玩儿,玩儿什么倒无所谓;后者重心在玩儿什么,和谁玩儿则是次要的。前者主要是人与人的互动;后者主要是人与自然的互动。
上学后的孩子兴趣集中在了花鸟鱼虫上,这源于大自然的强烈诱惑。鸟飞翔在天上,蚂蚱藏在草中,蝴蝶穿梭在花间,蝈蝈伏在茎秆上,蜻蜓落脚草尖枝头,鱼虾游走在水中,青蛙蹦跳在河岸,捉住它们,是儿童强烈的愿望,也充满着挑战。儿童也天性向往挑战,难度越大,成功的喜悦也越大。
一
这些生灵中,挑战最大的是飞鸟。蝈蝈、蜻蜓、青蛙、鱼虾,虽然也会飞、会跳、会游,但其速度、距离有限,并非是孩子们望尘莫及的,只需使用简易工具或仅仅凭借技巧,就能抓住它们。鸟则不同,它们飞得高、落得高,用了弹弓、夹子,也常常是徒唤奈何。正因如此,打鸟成了孩子们魂牵梦绕的神往,即使在课堂上,也常想着“鸿鹄将至”。
打鸟没有工具是不行的。虽然手抛石块、土坷垃,偶尔也能打到鸟,但毕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不靠谱,非有弹弓、夹子不可。
弹弓携带方便,使用简单,是孩子们最早的打鸟工具。
弹弓自己就能做,只需找来一段8号铁丝,两个胶皮条或两段注射用胶皮管,一小块补皮鞋用的皮子,用钳子、棒线或细铁丝,就能做出弹弓。
将8号铁丝用手辅以钳子做成弹弓把,胶皮条或胶皮管用于拉伸发力,皮子剪成圆角矩形,做成弹兜,弹丸放在这里,胶皮条或胶皮管与弹弓把、弹兜连接处,用棒线或细铁丝勒紧。
弹弓的使用方法是,右手握住弹弓把,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弹兜中的弹丸,以弹丸居中弹弓把,对准目标粗略瞄准,松开左手射出。
弹丸通常是自制的。挖出一些土,最好是黄土,因为它黏性好,用水和成泥,尽量干些,使其容易成型,用手抟成一个个小球,放在阳光下晒干,弹丸就做成了,当地称其为“泥蛋”。
春雨后的大地上,经常能够看到泥蛋,虽未破损,仍是完整的圆形,但因雨水浸泡,已然酥松,用手一捏,就破碎了。
老发电厂树木不多,除了沿沟、沿河有一排榆树外,另有几棵散布的元宝枫,称为“元宝树”。树少鸟就少,尤其是候鸟,很少在此落脚,因此不是打鸟的地方。
老发电厂西边是老城镇,居民多,树木少,也不是打鸟的地方。东边沿河两岸,居民渐少,树木渐多,东行约150米处,南岸有一条沟,沟里有很多杨树、柳树、榆树,是鸟儿聚集的场所,适合打鸟。
李长山小学一二年级时,放学后经常来这里打鸟。
打鸟是有季节性的。当地的鸟分为留鸟与候鸟两类。
留鸟主要是麻雀,称为“家雀”,大概是“以此地为家的雀”的意思,因其对人类极其戒备,见有人来,远远地就飞走了,特别“贼”,又被称为“家贼”。留鸟一年四季都是与人相伴的。
候鸟则是季节性的鸟类,由于是“稀客”的缘故,被称为“好鸟”。候鸟春季北来、秋季南去时,经由此地,陆陆续续,各持续一个月左右。候鸟以春季为盛,种类非常多,能叫出名字的有青头鬼、黃眉、白眉、瞎牛叶子、鹌鹑,叫不上来名字的就更多了。而在秋季,能见到的就很少,常见的只有瞎牛叶子和金钟。这可能它们秋季逗留时间短的缘故。
打鸟也是有忌讳的。有的鸟是不能打的,如燕子。燕子虽然也是候鸟,春天来秋天走,但它不是路过的,而是在此地栖息度夏的。
“打燕子瞎眼睛”,孩子都知道这个严重的后果,这来自大人的告诫和孩子们的相互提醒。对此还有很多血淋淋的“教训”。
有个故事讲,从前靠山屯有个孩子,用弹弓打了燕子,到了晚上眼睛就瞎了,到了医院也没用。
爸妈不甘心,四处求救。后来经人指点,请来了“黄大仙”。
大仙看了看孩子,就问道:“是不是打燕子了?”孩子说“打了”。大仙对孩子爸妈说:“这孩子的眼睛,就是打燕子闹的。”
爸妈赶忙问怎么治,孩子也跟着哭求。大仙摇头道:“没有办法治。那燕子是观音菩萨的女儿,打了就要瞎眼睛,这是惩罚,我们仙家无能为力。燕子是惹不起的,我们仙家也一样,惹了也得瞎眼睛!见过黄仙吃鸡,听说过黄仙吃燕子吗?”
爸妈哭着祷告道:“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啊,饶了我那不知深浅的孩子吧!”孩子也哭着保证“再不敢了”。
仙家劝阻道:“只是瞎眼,已经是大慈大悲了。要是惹了王母娘娘的女儿,命都没了。”
这样的故事,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他们对此是信以为真的。至于大人,多半也是相信的,这从他们告诫孩子时担心的神情中,就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