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夹子也是有讲究的,李长山用夹子打鸟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掌握了下夹子的要领后,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付诸实践了。
那时是初秋时节。李长山发现,老发电厂那排榆树下,经常有麻雀吃草籽,于是便勘定一个僻静处,早晨上学前,埋下夹子,中午放学时,看看打中没有。
由于麻雀警惕性高,下夹子时,要把夹体全部埋入土中,地面只露出诱饵,而且还有处理好地面,要与周边浑然一体,不让麻雀疑心,经常是平整好了以后,再撒上些草屑,做到天衣无缝。
第一次检查,发现夹子“犯了”(机关被触动了),夹子现出地面,却没打到麻雀,用作诱饵的小谷穗,颗粒被啄食得一个不剩。李长山不免有些失落,怪“家贼”太贼,没有打到。
失望之余,赶紧捡起夹子,回家吃午饭去了。
当时是中午12点放学,下午1点半上课,学生家到学校一般都是十分钟以内的路程,中午休息时间比较充足。下午上学前,李长山又换上一个小谷穗,换个夹位,再把夹子下好,处理停当后,又上学去了。
下午放学回来一看,夹子没犯,自然也没有打到鸟。
一连几天,反复出现夹子犯了却打不到鸟的情形,李长山心中便嘀咕了起来。
常言道:“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一次两次是偶然,三次四次就是必然了。
问题出在了哪里呢?李长山怀疑是有人捣鬼。这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遇到异常事情时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
一天上学放学,李长山与孙金强同行,忍不住向他讲了自己的疑惑。
孙金强玩夹子的时间比李长山早两个多月,主要是受到哥哥的影响,到了对夹子感兴趣的年龄,经常跟哥哥一起去打鸟。李长山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才对夹子产生了兴趣,第一个夹子还是在孙金强指点下,一起做的呢。
没等李长山说出自己的怀疑,孙金强就诊断出问题的症结:“下夹子,谷穗与夹子边要有三指的距离。你回家看看,是不是距离出了问题。”
与孙金强分手后,李长山依旧直奔下夹子处。夹子依然是犯了而没打到鸟。
李长山拿起夹子一看,小谷穗已经超出夹子边了,哪里有三指的距离!
李长山猛然醒悟了:自己下的夹子,麻雀啄食触发机关时,身处打下的夹子圈外,自然不会被夹住。要求三指的距离,是因为这样夹子犯时正夹在鸟脖子上,鸟是逃不掉的。
李长山随即对自己的怀疑心生愧疚,如果真的有人犯坏,还能不把夹子拿走或扔进河里,怎么只是将夹子捅犯,这不合情理嘛。何况此地僻静,很少有人来,自己下夹子时也没发现有人看见,夹子下得又不易看出来,别人怎么轻易就找得到。
找到了原因后,李长山就把夹子收起,吃完午饭后,就对机关进行了改造:将穿过空心树枝的那段线缩短,使机关支起时,小谷穗距夹子边保持三指距离。
担心麻雀贼,下午不会再啄食谷穗,这天下午上学时,李长山没有下夹子,以麻痹麻雀。
第二天早饭后,李长山便背起书包出门了,自然要先下好夹子再去学校。
李长山来到下夹子处,小心细致地下好了夹子,他心中强烈地预感:这次准能打到麻雀。
这天上课时,李长山不时地溜起号来,脑海里多次呈现出这样的景象:几只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蹦跳着在坡地上觅食。渐渐地,一只麻雀来到了小谷穗前,围绕它转了几圈后,决然地啄食起来。夹子突然犯了,扣下来的铁圈结结实实地夹住了麻雀的脖子。麻雀双翅剧烈地扑扇起来,夹子被拖出了半米多远后,麻雀便一动不动了。其余的麻雀,在夹子触犯的瞬间,便四处惊飞了,瞬间就不见了踪影。
上午的四节课,除了一节体育课外,李长山都听得不专注,脑海里不时窜出夹子夹住麻雀的情形。好在老师没有提问自己,上午的课程总算对付过去了。
中午放学后,李长山就大步往家里赶,一路上心里“扑通扑通”跳个不停,越接近下夹子处,心跳得越剧烈。
剩下十几步远时,就看见夹子打中的麻雀了。李长山心中狂喜,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到了近前细看,只见麻雀背朝上地趴在那里,脖子被夹得紧紧的,翅膀张开,从地上的尘土看,它是扑腾了几下的。由于扑腾,夹子偏离原位大约有一两厘米,而不是想象中的半米多。
李长山将麻雀从夹子中取下,与夹子一起放进书包后,带着成功的喜悦,欢快地回家了。
这天中午,李长山没有再下夹子,因为麻雀很贼,同伴罹难之地,一时半会儿是不会再来了,要想再下夹子,只能换一个地方。而新的地方,李长山还未勘察,而且成功后的再次成功,也变得不那么迫切了。
这天下午,李长山很是兴奋,课也听得特别起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