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现言小说 > 九零考古之手札最新章节 > 第一章 不走心的暗战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九零考古之手札 第一章 不走心的暗战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1997年初冬,大西北的一个小山村的东北角上,“冯村遗址考古项目Ⅰ期”正在整体工作收尾中,人、车、物乌泱泱一片,把出村子的小路给堵了个水泄不通。

从去年7月底开始,距离这次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令人庆幸的是,Ⅰ期结项的这天是一个众人期待的难得的好天气,冬日里的阳光在早上普照着这片大地,使寒气遁形无踪。

远处是连绵不绝、满是沟壑的高坡,一小片一小片笔直的桦树林散布在村子附近,有的叶子已经变得金黄,坡子上的衰草像平原上七八月份的麦浪,随着风一波又一波地翻滚着,看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项目后勤组的男队员们带着雇来的本地村民卖力地把一只只装满了工具、资料和文物的箱子往卡车上送。每一只箱子都很沉重,可是又都非常金贵,所有人都极尽小心地搬运着,生怕自己一个失手摔坏了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

路口的前方停着一辆改装过的安保车辆,车头上警灯安静地闪烁着。

外面闹哄哄地忙乱着,人声鼎沸,而就在附近百步不到,租来做“宿舍”用的农家小院里却静悄悄地挤了一屋子女人。

这个项目的二把手苏筱晚正带着几个女同事对着这次考古发掘中一件珍贵的文物进行拍照存档工作。

这是九十年代末的西北山村,环境条件异常艰苦,自然是找不到追光这种东西,可屋子里昏暗的灯光下是无法拍出合格的照片的。结果这两天才来考古队做支援的周楚凝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主意。

她一路小跑回了自己房间,把她屋里那只这次特意带来的60w的灯泡给拧了下来,又找了份夹在行李里的旧报纸。

再回来时,她动手折了个纸草帽,把灯泡换了,把折好的报纸套在灯泡上面的电线上,光立刻聚拢了起来,直射到了文物上。

这法子一举解决了拍照所需的灯光问题,光线把钿雀宝函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照得清清楚楚。

这是副领队苏筱晚和她的助理小雯住的1号院里的一间空房,平日因为没人住多少有些脏乱和昏暗,这时60W电灯泡的聚光处其实挺摇曳刺眼的,明晃晃照得灯下那只花纹繁复的钿雀宝函闪耀着低调的紫金色的光。

除了灯光,在这里找不到一个像样又平稳的台子也是个问题。

原本队里把出土的文物都暂存在另一个院子里的一个大房间里,那屋子的中间有一张旧桌子,平时做文物修复之用,这会儿东西早搬完,像那种平坦且稳当的台子一时间真是无处找寻。

恰巧,平时时常在考古队打点零工的村长家三丫头想起了自家新打的一张桌子,热心地和她弟弟一起搬了来。

苏筱晚的助理小雯为了文物免受磕碰和有个好一点的拍摄效果,又特意找来一块洗得有些泛污的米色粗布铺在桌子上。

因为担心布纹产生阴影,小雯特意把粗布的四角都绑在了桌腿上,又和三丫头一起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布面绷紧,使桌面看上去连一丝褶皱也没有。

几个人一通折腾,给文物拍照的气氛终于被烘托了出来。

苏筱晚坐在她自己桌边拿着笔、记录表和探方结构图,一项项登记宝函的各项数据。

拍照的位置正好在屋子的中心,小雯举着相机多角度多张连拍,三丫头按着她的要求帮忙拿着吊着的灯泡打光。

灯光来回晃动,不时投射出大片的高光,也对比出大片的阴影,正在桌边观察记录的苏筱晚的瘦削更衬托得明显。

她那一张脸是经得起光影交错混切的。

圆润的额头,参差不齐带些毛躁的发脚,为那张秀丽的鹅蛋脸平添了几分温婉之气。虽说平日里的工作风吹日晒少不了,可那肤色好到几乎不需施粉黛,轻薄的双唇不画而红,长发蓬松全梳到脑后,简单绾了绾。

纯白色衬衫外面套一件浅蓝色的厚针织衫,腿上是一条深蓝色微喇牛仔裤,脖间挂着一根极细的银色链条,挂坠是一只小拇指大小的铜雀。

周楚凝和助理小雯两个更加年轻,她俩此时紧挨着桌子,穿着朴素,从上到下也没有什么饰物,只在胸前挂着最近才发下来的工作牌,以保证撤离的这几天人员方便自证身份。

这是遥远荒僻的西北农村,周楚凝尽管第二次来了,说话打扮都比上次低调了很多,可她那身挺括的浅米色长风衣,让人一望便知她与周围人到底有些不同。不过她最近又大病了一场,满脸的憔悴不说,整个人瘦得那两条腿连紧身裤的裤腿都填不满,让苏筱晚望之不免感叹。

她认真回忆了一下,自己大概是几年前在米国时与周楚凝相识的。

那时候国内派了个学术访问团到米国进行交流,到了曼哈顿一停就是几天,访问团里只有周楚凝一个女同志,会议座谈之余免不了想逛街买东西,再加上个别男同事还特意拜托她帮着挑点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