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南洋诡闻实录 第0017章-郑和海藏图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我身上,有什么需要他们惦记的,我自己怎么不知道!”
白川知道岳美缘不相信,脸色无语找补道:“大姐,当时船难发生时,我只有十五岁左右,只能算是未成年人,只是跟着家族里的长辈,出海去参加甲子合宗观礼,主宗族长白鸿宗和诸位长辈都在,家族里真的有啥重要信息,也都是他们知道,我一个毛孩子怎么可能知道什么重要信息。”
岳美缘趁着白川说话时察言观色分析细节,还真的看不出他有说假话的痕迹,继续问道:“既然你已经承认你是幸存的白家人,那就好办多了,我们调查船难,就是在查找当时船难发生的原因,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顿了顿,已经不想掩饰自己的意图:“或者,我问得再具体一点,当年南海发生船难,是不是因为白家郑家,要恢复甲子合宗!”
十年过去,船难早就成了老黄历,连人为提起的次数都在变少,岳美缘对这个感兴趣,也是想知道“甲子合宗”的具体内幕。
白川松开匕首,彻底放下警惕,眼神看向岳美缘:“你真的想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想啊!”
岳美缘只觉得,没有人比她更靠近当年的真相,如果这个案子在她手里被破了,那对她的前程是有很大助力的,只是这些话她当然不会告诉白川,只当是自己的个人心计。
“好!”
白川朝她点点头:“我可以告诉你,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得帮我保守秘密,保证我不会受到任何人的骚扰。”
“成交!”
她打了个响指,神色笃定看向白川。
白川取出自己的玉牌,看向玉牌的眼神逐渐放空:“甲子合宗是郑家以及白家的千年族规,说起来还要跟郑和的《海藏图》有关,这些事情我打小就听族里老人念叨,要从头说起就得从明朝永乐帝靖难开始。”
建文年间,小皇帝弹压宗室,削藩太过,引起燕王朱棣奉天靖难。
其中的战争往来暂且不提,最后建文兵败,只留下南京皇宫大火,生死不明。
朱允炆死了还好,生死不明反倒让朱棣心忧惧,只是,无论他派出多少人马,都没能找到建文小皇帝的蛛丝马迹。
如果整个大明疆土都没找到建文,那么,建文就极有可能是逃到了海外。
这个猜测,让朱棣很是担心!
建文困在大明,尚且可以徐徐图之,如果是和外邦势力联合起来,再加上他名正言顺的皇统,只要被外邦势力利用,会给大明造成很大的威胁。
无论是出于他自己的皇统合法性还是大明的社稷安危考虑,他都必须要做出行动,如此一来,他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要人出海寻找建文,为掩人耳目,这才让郑和以宣扬国威,利通外邦为名义出海下西洋。
自此,郑和从永乐三年直到宣德八年开始,七次带领明帝国的庞大远洋船队西行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在远洋航行过程中,郑和的舰队通过朝贡贸易,将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生丝、手工艺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将西洋的宝石香料、奇珍异宝、珍奇异兽带回中原,进贡给明朝皇族,数十年的海外贸易,使得航线内的海岸形成定居城镇,也造就出无数海上传奇。
郑和在东西洋航行过程中,除了要和海外诸国做朝贡贸易搜集珍宝,还要为永乐帝朱棣寻找很多传闻中的珍宝,难免要和墓葬陵冢、山海岛屿中的神秘生物打交道,也遇见过不少奇闻轶事。
再加上他们所运送的奇珍异宝,天然携带着宝气,为将奇珍异宝安稳送到大明疆土,他们每次出海必定是百船齐发、前拥后护,还会让民间的奇人异事组成海藏校尉,以维护航行过程中的舰队安全,处理一些发生在远洋航行的诡异之事,同时,借由船队贸易的旗号,每到外邦就会开始在民间明察暗访,以寻找外邦可能存在的埋宝之地。
在此过程中,郑和的海藏校尉,为永乐帝拿到了不少埋葬在海外的珠宝,他们在七次下西洋过程中,搜集了众多关于海外宝藏的线索,这些宝藏的线索,全被郑和记录在《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又名《海藏图》。
第六次下西洋返回南京之后﹐郑和带领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当时明宣宗朱瞻基正想派他再下西洋,只是尚在犹豫,郑和见第七次西行暂未成行,还有时间休憩,就把船队历次下西洋的航线和航程,进行了一次全须全尾的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以方便第七次西行。
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