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乾坤骨董集 第16章 —军权王权的象征商周神人纹玉戈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16章乾坤骨董集—军权王权的象征商周神人纹玉戈
收藏是一种认真态度的学问,现实中很少遇上真正好的藏品,古玩城大部分都是假货和工艺品,真正好的物件在大的藏家,捡漏现在很难,买的一定是比卖的懂很多,想用500捡50000漏当今社会很难很少见。每件藏品都是有成本,有高有低。冷暖自知。
李舞雩收藏这件代表军权王权的象征商周玉戈:神人纹玉戈,是收藏于大唐西市古玩城毛哥,他玩青铜,有玉器都通知李舞雩过来,两人脾气相投,爱喝茶和商周战汉物件,骨子里喜欢,也是爱好相同,有好东西都告知,商周玉戈为商周时代的玉器,直背较厚,刃薄有锋,后端收束成屈柄,其上刻画神人纹饰,臣眼,其形制与中原地区同期的直柄青铜刀十分相似。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商周玉戈,玉质古朴大方,包浆厚重。工艺工痕精美。有商周工痕之风。质细腻莹润,包浆工痕精美。雕有玉戈和神人纹。
中国史前社会后期到夏商周时代,曾有不少玉质兵器。史前时代的北方以玉斧为主要种类,南方以玉钺为主,而夏商周时代的中原地区则以玉戈为玉兵器主流。史前时代的玉斧、玉钺主要作为军权、王权的象征物,夏商周时代的玉戈亦作为体现王者权威的仪仗之器。随着商代青铜兵器的普遍使用和青铜器地位的上升,玉钺的军事权威象征意义渐趋弱化,为青铜钺取代而走向衰微。
而在西周用玉制度的不断发展中,玉戈由于形制缺乏新意,落后于青铜戈演进的时代潮流,而为其他礼玉所取代,最后演绎为贵族的组玉佩饰品。玉兵器在先秦时代的主要功能是权杖的象征性,并非真正的实战用兵器。玉兵器到春秋战国已经渐渐减少。其后的年代除了仿古玉器中有少量的这种作品之外,几乎见不到这种器物。因为人们发现用金属制造兵器必用石头制造的杀伤力更强大,也更耐用,所以玉兵器渐渐演化为装饰品类或礼器类。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
最长玉戈出土于湖北黄陂的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援长48.8厘米、宽11厘米。藏品年代:商。藏品类型:珠宝玉器。藏品归属:湖北省博物馆。
这个玉戈体现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其脱胎于石器,成长于青铜时代,嬗变于礼崩乐坏,发展于秦汉统一,繁荣于唐宋时期,此时期的玉器礼器逐渐减少,特别是宋代后期,玉器更加世俗化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内(后端),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除部分在内上饰有简单的弦纹外,一般无纹饰。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点。春秋玉戈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汉代玉戈有所变制,一种援呈尖首长方形,上饰多组纹饰,援前端为对称盘绕的双龙纹,中间是谷纹,后端作几何纹和龙凤纹,背面平素,内窄,长方形,上穿两孔。另一种玉戈援呈弧形,锋端如橄榄尖,两侧有刃,中脊为窄条,并有横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饰勾连云纹,内呈长方形,亦饰勾连云纹,胡部与内部分别镂3个和1个长方形的小孔洞。汉后玉戈不常出现了。
戈本是商周青铜器中常见的一种兵器,然以玉为之,则大大超出了它实际使用的范畴。这可能是因为戈在古代兵器中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所以用美玉琢成戈形,作为兵器的象征物或用于显示威武的兵制礼器和仪仗器等。
玉戈的形制较铜戈简单。多呈扁平体,由援(戈的前半宽刃部分)和内(戈后面较细的部分)两部分组成。在援的部分,上下皆有刃,所以这种兵器也叫“全刃器”。一般援平直或呈三角形,顶端尖锐。内作长方形并琢一圆孔。戈面出脊,或光素,或饰兽面纹,或刻铭文等。可能根据占有者地位、身份的不同,形式图纹也略有一些变化。
神人纹,最初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延续时间很长。始见于马家窑类型中、晚期,是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中最具特征性的纹饰。也有学者把神人纹称为蛙纹。
早期的神人纹描绘比较具体,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