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乾坤骨董集 第53章 沟通天地宗教法器仪仗礼器夏代玉器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53章乾坤骨董集沟通天地宗教法器仪仗礼器夏代玉器
很少书籍介绍夏代玉器,中国大部分大藏家手里最没有研究和物件就是夏代玉器,李舞雩一直想收藏一件夏代玉器,也是在收藏品中有夏代玉器,有可能现在无法从鉴定和识别中找出,夏代玉器出土文物最少的,其实夏代有500年历史,而且是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过度时期,有石器工具和青铜工具交替。
夏代玉器(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年)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年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夏王朝的历史资料在文献记载中较少。当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花地嘴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址下层、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新华遗址等多处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193件玉器精品,关于夏时期玉器展示从不同角度展示夏代的文化面貌和玉文化的发展。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从夏代开始,中国进人了阶级社会。夏朝是第一个奴隶社会王朝,从夏禹直延续到桀被商汤所灭为止,经历了十四世,有十七王执政,走过前后400余年的历史。夏代制作的玉器,从形制和风格方面继承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风格,并向殷商时期过渡。夏代的历史跨度为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遗址位于HEN省偃师县西南约9000米的二里头村,占地面积约375万平方米,是在195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的。
从那时开始,先后进行了40多次的发掘,直到现在还在继续。由于夏代的文字记载很少,所见的玉器也见得不多,专家对出土玉器使用碳14测定,推断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到前1500年之间。夏代玉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中原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血缘关系的父系氏族部落。这就是历史文献中常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期,五帝是当时氏族部落的酋长成部落联盟长。各部落联盟彼此之间经历了大约4000年之久的兼并和战争。长期残酷的征战,彼此间相互同化,最终形成后来的汉民族。直至舜禅让于禹,继之“禹传启,家天下“,终于到启时建立了夏玉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古老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许多古代文献反映,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例如,在夏禹为统一疆土而进行的征仅三苗的战争记叙中,就留下了玉崇拜的痕迹。《墨子·非攻》对这一场战争是这样描述的:“昔者三苗大乱,天命短之。曰妖宵出,雨血三朝,出于唐,大哭乎市,夏冰、地拆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报。高阳乃命高于立官。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雷电动震,有神人面鸟身,半圭以待,扼矢有苗之将,苗师大乱,后乃过几。禹既充有三苗,焉历为三川,别物上下,乡制四极,而民补不违,天下乃静。“三苗乃湖北、湖南及江西地城之古代部落,高阳乃帝税项,为占夷人部落之神。
古传夷人历来以鸟为图腾,故而“有神人面鸟身“前来助阵厮杀,“奉圭以待“正是那时玉崇拜的一种表现,此圭是神的标志,只有神灵才能奉圭,这就把图腾崇拜和玉崇拜结合在一起了。有玉才能显示神灵,在禹所发动的这么一场大规璜的征战之中,圭代表的是天意,这和大禹“亲把天之瑞令“是一个道理。这还说明玉在当时既是号召的旗帜,又是统驭所部的法度。古代传说中关于大禹和玉的关系的记叙还有种种。如《拾遗记》曰神授禹玉简,“禹即执持此简以平定水土“。还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等等。
总之,夏之立国和玉文化一定有着重要的关联。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朝晚期的王都,储有异常丰富的夏代文化遗存。这里有大型玉室宫殿,有占地上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有殿堂、廊民、庭院、城门,布局严谨、规璜宏大、城池宽厚、极为壮观。在宫殿四周有大量房基、窖穴、墓葬、窑址、水并、灰坑。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揭开了夏玉朝玉器文化的面纱,并能和古代文献相印证。故此,目前所知的二里头文化玉器,就是夏代玉器的代表性形态。二里头文化主要遗址有:河南登封玉村、偃师二里头、郑州洛达庙、洛阳干沟、矬李、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山西夏县东下冯等。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们论证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并确认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原始玉器工艺发展到夏代,开始出现镶嵌、勾彻、浅浮雕和圆雕等琢玉技术,这就使得夏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走向程式化和复杂化成为可能。几何直方的规整形状,出齿、安柄的细部造型,还有线面结合的构图,乃至浅浮雕式的立体纹饰,均强化了夏代玉器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蕴,形成了匀称规整、多样统一、象征表意和凝重神秘的艺术风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中国玉器主体审美观念从新石器时代“饰玉”向商周“礼玉”的过渡。
根据《史记》、《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