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乾坤骨董集 第57章 霸气凌云的战国玉器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57章乾坤骨董集霸气凌云的战国玉器
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战国玉器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今天我们看到世界各大博物馆所珍藏的战国玉器,几乎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稀世珍品。
其实很多人把春秋玉器和战国玉器合在一起,基本无法区分,其实战国玉器比春秋玉器更精美和大气,李舞雩对战国玉器骨董收藏是没有底线。
战国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承春秋治玉之传统,下启两汉玉器之辉煌,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工艺技法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思想解放,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得益于新工具、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社会生产力大为改善,为艺术创造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此大背景下,战国时期的琢玉工艺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涌现出大量精美的玉器。
战国时期玉器另外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超大霸气,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群雄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诸侯群雄皆以佩玉为时尚。从已经发掘出土玉器可知,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更加精细,玲咙剔透,并多以楼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
同时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均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
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战国玉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出土玉器遗址墓葬有:陕西长武上梦村、咸阳黄家沟、凤翔西村、八旗屯、西安半坡、临潼秦东陵;河南辉县固围村、琉璃阁、浚县辛村、洛阳中州路、烧沟、金村、信阳刘庄、长台关、固始白狮子地、侯古堆、淮阳平粮台;山西长治分水岭、潞城潞河、侯马南乔村;河北邯郸百家村、唐山贾各庄、邢台南大汪西南岗;湖北宜昌前坪、江陵沙冢、天星观、望山、随县、宜城魏岗;浙江绍兴坡塘狮子山;湖南长沙浏城桥;甘肃蓝田泄湖、平凉庙嘴坪;山东莱芜戴鱼池、济南千佛山、曲阜鲁国故城、临淄商王村;安徽长封杨公乡、寿县等。
(一)玉器种类
第一类为装饰品,有璧、环、玦、璜、珩、管、珠、觿、镯、串饰、组佩、龙首带钩、玉人、挂饰、笄、龙、虎、蝉、鸟、兽面、龟壳等。
第二类为礼仪器,有圭、璧、琮、玉具剑、玉瞑目、琀、鼻塞、口塞、玉俑、玉册等。第三类为日用器,有梳、嵌玉镜架、耳杯、盘、灯。
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籽料,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白色较多,还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