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乾坤骨董集 第56章 仁人君子春秋玉器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56章乾坤骨董集仁人君子春秋玉器
春秋玉器是骨董玩家心头好,这时候是仁人君子喜欢的玉器,是身份的象征,玉不琢,不成器。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石最早的国家,从新石器时期“玉石分家”开始,玉器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更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见证者。
正是这样融合了物质与精神及多种品格的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玉器,有的静静地倚卧在博物馆里,为我们揭开历史迷雾;有的还长眠地下,等待我们发掘邂逅。
直至今日,人们已淡忘了原凝聚于玉器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巫觋文化也从狰狞的兽面纹中慢慢消散。鉴于春秋战国时期特殊,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同样的,在玉雕艺术上也是光辉璀璨。
在这个时期,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自身的礼仪,都把玉当作自己的化身,因为君子比德与玉。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上到下,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是腰下的玉佩系列更是复杂多样,所以当时佩玉特别普遍。能够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多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并采用镂空技法,底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使得玉佩显得饱满而又和谐。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S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玉器,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春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春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笔者认为,它应是春秋时期(或战国早期)的遗物。因为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所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意识观念的改变,其风格也必定会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时尚,必定会产生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艺美术品亦如此。
春秋玉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主要出土玉器的遗址:陕西宝鸡福临堡、茹家庄、益门村、凤翔八旗屯、南指挥乡、长安客省庄、雍城马家庄、户县宋村、陇县边家庄等;河南陕县上村岭、淅川下寺、光山宝相寺、信阳平桥、洛阳中州路、固始侯古堆等;山西太原金胜村、晋都新田、侯马秦村、晋城、长子牛家坡等;江苏吴县严山、苏州浒墅关真山、六合程桥等;
山东蓬莱柳格庄、临淄郎家庄、沂水刘家店子、临朐凤凰岭等;湖南长沙浏城桥;湖北随县城郊等.
(一)玉器种类
春秋玉器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生产工具,有斧、玉环首铜削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