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穿越小说 > 乾坤骨董集最新章节 > 第60章 稀有魏晋南北朝玉器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乾坤骨董集 第60章 稀有魏晋南北朝玉器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60章乾坤骨董集稀有魏晋南北朝玉器

魏晋南北朝玉器:很少这个时期玉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低谷,魏晋南北朝从公元 220 年至公元 589 年, 369 年间共有 30 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南北民族大融合,商周以来玉器中神秘威严的色彩基本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以装饰玉和鉴赏玉为主体的审美用玉。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相对动荡的年代,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

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同时更是装饰艺术比较乏味的时代。此时出土的玉器资料很少,这与曹魏尚简的风气有关,另外北方战乱阻断丝路贸易通道,玉料难得也是原因之一。

《北史西域》记载:“于阗国,在月末西北,葱岭之北 200 余里,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儿国三千里。。。。城东 30 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梁书诸夷》“渴盘陀国,于阗以西小国,产金…王姓葛沙氏。”。文献中所记载的于阗国,渴盘陀国都是盛产优质玉料的地区,可是连年的战争,玉石之路小国林立,致使“昆仑玉不能至矣。”大量的优质的玉料无法运到内地,造成玉料紧俏。所以这一时期的玉器材质除了有部分和田玉,更多是地方玉、玛瑙、琥珀、滑石、绿松石、青金石等。

发掘出土的魏晋南北朝玉器,有些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仍然具有汉代的遗风;但从总体上看,和汉玉有较明显的差异,其数量和质量也都远逊于汉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礼仪用玉进一步减少,只有零星的发现。南京幕府山1号六朝墓所出的素面玉琮,应是墓主生前收藏的旧玉,死后用于随葬。玉璧也只在个别墓中发现。南京光华门外石门坎乡六朝墓出土一件玉璧,虽然通体抛光,但无任何纹饰,应是汉代玉璧的简化形式。玉璧在十六国时期,也有用于装饰殿堂者。例如后赵的皇帝石虎,迁都邺城(今HEB省临漳县西南)后,在太武殿悬大绶于梁柱,缀玉璧于绶。汉代画象石中所刻以组带编联的玉璧,多为谷纹璧的形象。编缀在绶带上的玉璧,可能也是谷纹璧。

这段时期,丧葬用玉也大为简化。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玉衣,已不再制作和使用。曹操临终的《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魏文帝曹丕遵循曹操的《遗令》,于黄初三年作《终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珠襦玉匣”。禁止的理由,表面上说是为了避免陵墓被人盗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而实际上可能是由于长年战乱,生产受到很大的破坏,制作“金缕玉衣”已成为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两汉皇室贵族葬以玉衣的制度,从此被废除了;同时,在考古工作中,迄今也未发现魏晋及其以后的玉衣。随着玉衣的消失,魏晋以后也未发现完备的玉九窍塞。

考古发掘遗址主要有:江苏南京尧化门、幕府山、邓府山、富贵山、郭家山、象山、光华门、镇江丹徒、句容;河南洛阳涧西、十六工区;山西太原王郭村、寿阳贾家庄村;陕西西安小寨、王郭村、咸阳;湖南安乡;江西南昌京山;湖北宜昌一中、汉阳蔡甸;河北吴桥;贵州平坝马场;辽宁北票西关营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割据,战争不断,对人力资源枯竭式的使用直接导致从事玉器手工业的人员大量减少,工艺基本上沿袭汉代的风格,但已逐渐衰竭,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一)玉器种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器型,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第一类为装饰品,有璧、璜、云头形玉珩、带钩、剑饰、珠饰、笄、龙纹佩、司南佩、螭纹佩等。

装饰用玉 包括璜,环、玦、云形玉珩、梯形玉佩、半月形玉佩、心形玉佩、玉虎、玉剑饰、玉串饰、玉坠等。玉璜、云形玉珩、梯形玉佩和半月形玉佩的数量较多,它们组成的成套佩饰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玉组佩形式。汉代完整全套的玉剑饰包括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大多出自级别较高的诸侯王墓中,魏晋南北朝时玉剑饰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仅见玉剑首和玉剑璏。

2.第二类为礼仪器,有玉猪(握)、蝉(琀)、琮等,礼仪用玉  璧、琮、圭、璜、璋、琥是传统的六种礼玉,汉代时,这六种玉器的礼制意义大大减弱,且不见璋与琮,璜、琥主要用于佩饰,只有璧与圭作为礼玉应用于朝仪、聘礼或祭祀等仪式中。魏晋南北朝礼玉的用途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其形制与两汉相同,其意义也应一致。此期的礼玉数量比汉代进一步减少,说明传统礼玉的使用已近消失。

3.第三类为丧葬用玉 自三国曹魏时起朝廷明令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