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穿越小说 > 乾坤骨董集最新章节 > 第70章 唐物茶入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乾坤骨董集 第70章 唐物茶入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70章乾坤骨董集唐物茶入

李舞雩一直喜欢喝茶和喜欢茶道具,绿茶对贵州湄潭翠芽和浙江安吉白茶,福建岩茶和肉桂广东凤凰单丛云南普洱,人生不过是喝一杯茶,谈一段天,兜兜转转,玩玩看看。绿茶青碧,一杯入喉,如吞没大片田野。心清似湖水,微澜照影。

红茶浑厚,一口舌畔,像黄钟大吕在你脑海演奏。心域如奏,绕梁三日。

白茶淡泊,一叶如舟,划向你心灵的深海。心淡意远,不争机巧。

乌龙杂陈,一饮而尽,恰如那快意人生。心旷神怡,襟怀坦荡。

普洱酣畅,一盅浓郁,似那浮生里缠绵悱恻的情感。心怀荡漾,天光云影。

苦茶有趣,一片醒神,给你痛苦,更使你宽广。心想事成,苦尽甘来。

李舞雩收藏很多和饮茶相关物件,茶盏特别多,喝茶杯子也多,相关茶道具很全。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

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鉴赏物品;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

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

炭礼法用具包括:釜(铁壶)、茶炉、香盒、灰器、炭斗。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

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茶入,茶叶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后不要的水的容器,多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圆盒)。

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种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装米饭和大酱汤)、碗(饭碗、大酱汤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种陶瓷器小钵,盛脍物用)、八寸(一种约24公分、四方形杉木质的器皿,用来盛酒肴)、烤物钵(一种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其中最重要是茶入,茶入(ちゃいれ)是日本茶道中浓茶会中使用的陶制抹茶粉容器。在日语里也称之为小茶壶,是与大茶壶(陶罐)对应的。

常见的茶入,除了陶制的罐身之外,都会有一只白色的“珍材”盖(新作的也有人工树脂材质的)和一只丝绸制的仕覆(しふく)作为附件,其余的还可能有挽家、盆、共箱等附件。

京都建仁寺的开山禅师“荣西”自宋归国后,将带回的茶种赠与洛西栂尾寺的明恵上人开始培育种植茶树。渐渐地,茶壶开始被广泛使用存茶。最开始的茶入是借用了药罐、香料罐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茶道分为薄茶会和浓茶会,茶入是被用于浓茶会的茶粉罐,而薄茶会通常会使用薄茶器(うすちゃき),以漆器材质最为典型。最为常见的薄茶器叫做“棗(なつめ)”。我们将来会单独写一篇文章细说薄茶器和棗。

经过研究和推测,宋代装茶粉主要使用三种器物:奁(一说作箧)、瓶和罂(一说为缶)。

这类“罂”或“缶”后来传入日本,就是所谓的“茶入”。日本存世早期的“茶入”和洪塘窑的特征比较吻合,很可能就是同一窑口的作品。稍晚些的也有符合赣州窑特征的。

宋元时期,大批的日本僧人来中国学习禅宗佛法,当时的各个禅宗寺庙形成了成熟的禅苑清规,并与茶道仪轨融为一体。日僧学成归国时,不仅带回佛教经典,同时也把中国的茶籽、茶具及饮茶方式一并带回日本,进而再后来的继承和本地化后形成了日本茶道。

唐物茶入(からものちゃいれ)是从中国传入的,最初由日僧带回,后来通过贸易形式输入日本。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福州西北郊的洪塘窑,其产品中有一些薄胎酱釉罐品种,与传世的部分日本唐物茶入完全相同,由此,初步判定日本的唐物茶入有一部分是福建洪塘窑的产品。这些茶入有共同的特点,圆唇,直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或底微凹,通常里外施酱釉,从工艺上看,多为薄胎,制作非常精细。此外,1975年新安沉船打捞的二万多件瓷器中,有很多茶器,包含了225件茶入,其中217件为大海型茶入,8件丸壶型茶入,这些茶入大部分是福州洪塘窑及江西赣州窑销往日本寺庙的产品。

唐物茶入东渡日本后,工匠们采用珍材做盖,金箔密封,加入了日本人的惜物理念。慢慢的,茶入被茶道大家们看重,得以盛放贵重的抹茶粉,重要性随之上升。历史上著名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更是把这种象征日本茶道精神的“唐物茶入”当做“封地”和“荣誉”,颁发奖赏给有重大战功的家臣武士们。有了政治的介入,茶入更是登堂入室,成了日本茶道中重要的一环。最初传入日本的唐物茶入数量有限,但在室町时代以后,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普及,茶入需求量激增,日本人也开始“赏举”、重视自己烧制的和物茶入。此后,著名的和物茶入也有了“名土加铭”和使用舶来织品包装、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