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天命人 0082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史官奉天命人之命,记起义历程,以警后人。史官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欲书一部详实且动人之史。
其日夜埋首于古籍旧典,考历代兴衰之迹,以为借鉴。又遍访起义军旧部,听其讲述亲历之战事、艰难与豪情。每闻一英勇之举,或一悲壮之事,必详加记录,反复求证,务使其真。
一日,访一老将。老将虽年事已高,然谈及起义之初,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言及天命人初聚义时,众人不过寥寥,且装备简陋,粮草匮乏。然天命人信念坚定,以其非凡之魅力与智慧,感召众人。每有决策,皆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其待将士如兄弟,同甘共苦,深得军心。
史官闻之,笔记如飞,心潮澎湃。深感此乃史书之灵魂所在,必当精心描绘。
又有一谋士来见史官,言及诸多战略谋划之细节。曰天命人于关键时刻,常能洞察先机,出奇制胜。如某次对阵官军,敌军势大,且占据有利地形。众人皆忧,唯天命人镇定自若。夜观天象,察地理,而后定计。遣一支奇兵,绕道敌后,突袭敌军辎重。敌军大乱,我军趁势出击,大破之。
史官听得入神,不禁对天命人之智谋钦佩不已。遂将此等细节一一记录,力求生动再现当时之情景。
为求史实准确,史官亦不辞辛劳,亲往昔日战场。但见山川依旧,然战场上之痕迹犹存。残垣断壁,似在诉说当年之激战;荒草丛中,或有当年兵器之残片。史官漫步其间,脑海中浮现出千军万马厮杀之景象,仿佛能听见战鼓之声、喊杀之声。
于此,史官更感责任重大。其深知,此书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传承精神。故其字斟句酌,力求用最精准之文字,描绘出那段波澜壮阔之岁月。
每写至夜深,史官仍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时而为起义军之胜利而欢呼,时而为将士之牺牲而落泪。其夫人劝其休息,史官曰:“此乃千秋大业,不可不慎。吾当尽吾所能,使后人能知晓这段历史,铭记天命人之功绩。”
历经数月,初稿已成。史官反复审阅,修改多处。觉其文虽已具雏形,然尚缺些韵味与深度。于是,又闭关数日,潜心琢磨。
其思之,史书当有血有肉,既有宏观之叙事,亦有微观之情感。遂于文中增添诸多人物之心理描写、情感纠葛。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天命人及众将士之喜怒哀乐,理解他们为何而战,为何而不懈努力。
再次呈稿于天命人时,天命人详阅之,良久不语。而后赞曰:“卿之用心,吾深知矣。此书当可流传后世,为后人所珍视。”史官闻之,喜极而泣,拜谢曰:“此皆陛下之功德,臣不过据实记录而已。”
天命人笑曰:“非也,若无卿之辛勤,这段历史或将埋没。卿之功,不可没也。”遂命赏赐史官,以彰其功。
史官受赏后,并未骄傲自满,仍觉书中尚有不足之处。其思之,历史乃不断发展之过程,起义之成功并非终点,而应是新的起点。于是,又向天命人请命,欲续写国家建设之篇章。
天命人欣然应允,曰:“善!国家之发展,亦当记录在册,以供后人借鉴。卿可放手去做。”
史官领命,再次投入到紧张之创作中。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之生活变化;走访朝堂,记录政策之制定与实施。见国家在天命人之治理下,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心中感慨万千。
其于书中写道:“昔日之乱世,民不聊生。今陛下以仁德治国,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轻徭薄赋,百姓得以温饱。又兴办教育,选拔贤才,使国家人才辈出。此皆陛下之功也。”
在记录文化繁荣时,史官详细描述了各地学府之兴起,学者之云集,学术之交流。言及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之发展,皆蓬勃向上。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美国家之昌盛。
而在描写经济复苏时,史官列举了商业之繁荣,贸易之往来。城市中店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乡村里农田丰收,牲畜兴旺。百姓之生活日益富足,脸上洋溢着幸福之笑容。
史官在撰写过程中,亦不忘关注天命人之治国理念与方法。见其以民为本,广纳谏言,赏罚分明。每有决策,必深思熟虑,权衡各方利益。其注重法治,又强调道德教化,使国家既有秩序,又充满温情。
为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国家之发展,史官还绘制了一些图表,如人口增长图、税收变化图、农田开垦面积图等。并在图后加以详细说明,分析其变化之原因及影响。
经过数年努力,史书终成。其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记起义历程,下卷写国家建设。全书文字流畅,内容详实,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之历史。
书成之日,举朝欢庆。天命人亲自为书作序,赞其为“国之瑰宝,史之经典”。并下令刊印发行,使天下人皆能阅读。
此书一出,立刻引起轰动。百姓争相传阅,皆为天命人之功绩所感动,为国家之繁荣而自豪。学者们亦对该书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