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万界帝师,门下首徒李世民最新章节 > 第36章 第一堂经济课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我,万界帝师,门下首徒李世民 第36章 第一堂经济课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苏正之前的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纲领性的理论指导知识。

而经过修改后的课程表,就是开始把具体理论细节化,教给这些帝王如何按照理论来如何具体施政。

可以说,通过前期用唯物史观对华夏历史的解析,苏正已经让皇帝学员们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

那接下来,苏正要教给这些学员的,就是治理国家的“术”。

“好了,现在我们按照课程表开始上课,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帝国经济学。”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有一个问题问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国家流通的主要货币是什么?也就是,你们国家的钱是什么?”

“从嬴政同学先开始。”

“报告苏老师,是铜钱。”

“刘邦同学。”

“铜钱!”

“刘彻同学。”

“铜钱,另外还有黄金。”

“杨广同学。”

“铜钱、黄金。”

……

“赵佶同学。”

“铜钱、丝绢、还有黄金和白银。”

……

随着皇帝们的回答,华夏古代的货币发展史就初显端倪。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华夏古代都是以金银铜这些贵金属作为主要货币。

期间也会夹杂一些其他的硬通货作为市场流通的钱财,比如丝绢、粮食等。

等所有同学回答完毕之后,苏正道。

“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无论朝代如何更迭,金、银、铜这些东西都是大家比较认可的钱财。”

“那么我请各位同学思考一下,所谓的钱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金银铜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你们那个王朝公认的钱财?”

这个问题倒真是让这些皇帝们陷入了思考。

这些皇帝性格不一,对待钱财的态度也不相同。

有的皇帝生活清苦,不说视钱财如粪土吧,至少对于钱财的欲望很低。

也有的皇帝视财如命,当上皇帝之后就一直不遗余力的搜刮钱财。

而无论如何,他们都知道金银铜这些东西的宝贵。

所谓金山银海、金银满屋、家财万贯这些形容豪奢财富的词汇他们也都听说过。

可是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成为大家认定的钱财,却是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好一会子之后,汉武帝刘彻举手回答道:

“老师,我想因为金、银这些东西十分的珍惜,所以才会成为钱财吧。”

苏正笑眯眯的道:“的确有这个原因,所以钱财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十分的稀有,还有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这时一直在课堂上不太活跃的崇祯帝朱由检举手示意。

对于这个学生,苏正一直非常的关注,这种关注和崇祯皇帝本人倒没有什么关系。

后世的一种观点认为,大明的灭亡怪不得朱由检。

实在是大明末年正好赶上小冰河期,导致全国范围内天灾频发,崇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更有一些人觉得,崇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他不慕奢华,厉行节俭,作为一国皇帝甚至还会穿带补丁的衣服。

而且朱由检这人坚贞不屈,就算后金好几次都打到京都城下,他也坚决不肯向胡虏低头。

到了最后,等李自成攻入京都之后,他更是不像有些皇帝那样苟且求生,选择上吊自杀,成为君王死社稷的典范。

这样的一个皇帝成为亡国之君,实在是天时不授,罪不在他。

不过在苏正看来,大明亡国这口锅,崇祯是甩不掉的。

首先,他登基的时候,大明的局势还不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虽然当时后金已经成为边塞大患,但在崇祯之前,后金从来没有威胁到关内的大明腹地。

另外,在崇祯之前,大明也并没有爆发过什么大规模的农民义军,李自成在崇祯登基的时候,还是一个有编制的国家邮递员呢。

崇祯在位17年,内不能压制管理尾大不掉的文官队伍,外不能制定长期有效的边关政策。

正可谓既无治国之谋,又无用人之术。

其性格更是极为的恶劣,严苛、多疑、猜忌,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杀头,抄家,甚至会对封疆大吏使用残酷的凌迟之刑。

等到了最后,崇祯皇帝和自己朝堂上的大臣已经到了视彼此为仇寇的地步。

但所有这些并不是苏正将其拉入补习班的原因。

苏正之所以在第一批招生,就将崇祯帝朱由检拉进来,是因为他的亡国直接导致了满清入关。

从此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