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8小说 > 都市小说 > 乡村纪实最新章节 > 第一章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乡村纪实 第一章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乡村纪实

洛北笑笑生(2024.12.18)

第一章

第一节

巫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兼任计生工作分管领导的段玉刚驱车走在回城的路上。

这是一个初夏的夜晚,太阳早早地下了班,月亮也不知哪里去了,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段部长的座驾,这辆幸福250的大灯,把漆黑的夜暮撕开了一道口子。柔和的橘黄色灯光撒落在了回城的柏油公路上,撒落在了公路两旁的麦穗上。麦穗发黄了,在风中摇曳着,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似乎在跳跃着喊:“麦子熟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公路的右侧有一块平坦的空地。段部长把车停靠在路边,径直向着空地走去。这是一块临时打麦场。当地农民有个习惯,就是在小麦临近成熟的时候,在自家地头清出一块地方,压瓷实了,以备打麦之用。说它是临时的,是因为麦收后还要耕起来种下茬作物——玉米呢。

段玉刚站在这片打麦场的中央,从裤兜里掏出一根香烟,点燃,抽着,若有所思。他的坐骑,就是那辆停靠在路边的幸福250正跑着怠速。车灯的光线忽明忽暗,机器的声音忽高忽低。这正应和了段玉刚此时的心情。他弹掉那块长长的烟灰,猛吸了几口,然后把半截香烟扔在地上,狠狠的跺了三脚。还是不放心,这个时候失了火,全年的麦子就没了。于是就解开裤子,拎出撒尿的家把什儿,对着半截香烟,撒了一大泡尿。段玉刚提上裤子,整理了一下衣服,跨上幸福250,飞也似地朝县城奔去。

段玉刚今天怎么啦?这是去干什么?他要回家,回家捉奸,去捉媳妇单杏与巫镇党委书记牛忠的奸情。

早上刚起床,他就告诉妻子单杏:“晚上不回家了,要带着计生站四大金刚去抓计划外怀孕。”还又强调了一句,说:“八个月了,再不引产,一票否决了,今年全镇都白干了!”

这是段玉刚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妻子撒谎。对于单杏来说,段玉刚就是一个玻璃人;对于段玉刚来说,单杏就是一个迷,迷人的迷,他爱妻子单杏。这个迷,现在又增添了一层意思。

段玉刚和单杏从相识到结婚,既久远又突然。两人是初中三年的同班同学。那时的段玉刚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双“回力”牌的白色运动鞋,可是直到高中毕业也没买成。没办法,家境不好,兄弟姐妹多,能有学上就不错了。

恰恰相反,单杏的家境比较殷实,父母在村子里经营小卖部。后来兼并了供销社百货,就把小卖部搬到镇上,搞起了商品批发。单杏是同学们公认的校花,与殷实的家庭背景不无关系。不是有句俗话叫“人靠衣裳马靠鞍,狗配铃铛跑得欢”呀!

单杏的父母在当地也算是成功的商人,可商人这个职业不是他们两口子的人生追求。他们都向往进入体制内,做个月月领饷的“公家人”。怎奈生在了农村,落了个农业户口。一个持有农业户口的人,想当个“公家人”,只有通过考学,农转了非才能实现。于是他们就把这一心愿移植在女儿单杏身上,逼着单杏考中专。单杏在初中复习了两年,也就是说三年制的初中单杏念了五年。她由“校花”熬成了“油菜花”,终于考上了平川市农校,不过是委托培养生。

关于“油菜花”的提法,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人们把在初中复读的学生叫“油子”,复读多年的学生才配称为“老油子”。单杏复读了两年,那就是“老油子校花”,简称“油菜花”。

所谓“油子”是人们对麦囤里的害虫玉米象的俗称。把在初中复读的学生称之为“老油子”,带有强烈的蔑视和人身攻击色彩。

与之相比,对高中复读学生的称谓就友好了许多,叫做“高四”。大家都知道,高中的学制也是三年,分别是高一、高二、高三。不是有句歌词叫“高三了还有闲情唱,妈妈听了准会这么讲”。最先提出“高四”这一称谓的人肯定是个天才,长大了一定会进京当教育部长的。

“委托培养”也要说说。初中中专分统一招生和委托培养两种:前者简称“统招”,人们俗称公费;后者简称“委培”,人们俗称自费。说白了,委托培养生就是比统招生多交八千块钱,其它什么都一样。八千块钱在当时就是两万五千斤小麦或者五头牛的价格,一般家庭是承受不起的。有好多考上自费中专的学生就放弃了,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可这对于单杏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家里有钱。钱真是个好东西,它能改变人的命运。

第二节

再说段玉刚,中考成绩不佳,洛北县一中没考上,被六中录取。洛北县有六处高中,成绩好的生源都去了一中。其它五处高中,基本上高考年年拉白网,偶尔瞎猫碰上死老鼠,有一个半个上了线,也就是个高中中专。别说大学本科了,十多年来连个大专也没有考出去。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师资的流失,数、理、化、英语这些主课的教学能手大都去了一中,实在挤不进一中的,就在县城的初中、小学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