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乡村纪实 第十二章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十四节
时间过得真快,这是单杏上班后过的第二个春节。春节过后,正月初七上班,先是相互串门问候:“过年好呀,领导!”
“过年好,家里上年纪的身体还壮实吧?”
“挺好,壮实着呢!”
年轻的、性格内向的,就跟在上年纪的、能说会道的屁股后头,搭帮串。都相互问候完了,就进入第二阶段,拉鞭放炮、点二踢脚。
鞭炮点完了,硝烟还没散尽,就听人群中有人喊:“集合啦!”大家都拿着本和笔,也有用胳膊夹着的,朝小会议室走去。
最后进入会议室的往往都是书记、镇长,他们往往是边说着话边步入会议室的。他们的本和笔是不会自己拿着的,往往是连同他们的水杯,早已由党政办的人规规矩矩地摆在他们各自的位子上。
这时,党委副书记臧士穹已经开始点名了。等臧书记点完名,镇长开始讲话,这位讲话的镇长已经是牛忠了。老镇长春节前调到县畜牧局当了局长,臧士穹这位组织排名第三的副书记没有接上镇长,让组织排名第五的常务副镇长牛忠上了位。没办法,这就是实力!
听小道消息说,一把手王书记用不了几个月,也要走。县委党校的校长就要退下来了,王书记要去党校担任校长。县委党校没多少事儿,权力也不大,可是级别高,是副县级。像王书记这样年龄偏大的乡镇党委书记,进县委、县政府班子估计是没戏了,去党校,享受个副县级,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次春节后的第一个集合开会,镇长讲得不多,书记说得更简短。镇长说,年也过了,过年的饺子也吃了,大家该收收心了,谋划一下今年的工作,争取开个好头,赢得个好名次。各管区要借助正月十五前这几天,到各村转转,与村干部见个面,拜个年,搞好对接。书记说,镇长说得已经很全面了,大家坚决执行就是了,一听就知道书记没打长谱。
散会后,大家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喝茶闲聊,等待着中午的聚餐。这应该是镇政府食堂一年最忙的一天,中午要做出12桌子菜,一桌12个菜,那就是144个菜呀!光靠食堂的这五个人是忙不过来的,所以,司务长又找来了镇上开饭店的三个厨子帮忙。
小餐厅摆了两桌,就餐的是党政班子成员和各管区管区书记;食堂摆了八桌,还是坐不下,于是就在派出所和经管站两个大办公室里各摆了一桌。等大家喝到一定火候,书记、镇长就要过来敬酒,就像结婚办喜事儿一样。这也是全镇脱产干部每年唯一的一次团圆饭,一百多号子人能聚在一起很不容易。
初七聚餐后,各管区就要下村给村干部拜年去了。说是拜年,其实就是喝酒,村支书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刚刚过完春节,大家的肚子里都不缺油水儿,什么鸡呀、鱼呀、排骨呀,大家都不稀罕了。要准备点平时吃不到的,你像牛蹄筋、牛尾、驴板肠、牛大件儿、驴大件儿什么的。
居住在家属院里的脱产干部们要请党政班子成员,当然是镇长以下的几名副职,书记、镇长是请不动的。当然了,家属院里请分管领导是不会上那些不雅观的菜品的,可也要上一些大家稀罕的佳肴,你像元宝虾、琵琶虾、螃蟹呀什么的。
无论是管区书记下村喝酒,还是分管领导去家属院赴宴,都要带一箱白酒。过年了,两个肩膀扛着个嘴,空手去让人笑话。总而言之,正月十五之前,一个字,就是个“喝”,别说没啥事儿,就是有活儿也不干。因为,一旦出点事儿,不吉利,毕竟那时的干群矛盾非常激烈。
单杏不在管区工作,又不是分管领导,所以以上的两种宴请与她无关。不过,正月十五之前,她也参加了一场宴席,就是初中同学聚会。
出资组织这次聚会的同学叫恽大壮,上学那会儿,大壮成绩平平,毕业后就回家务农,草草结了婚。听说这两年恽大壮去了天津搞工程,混得不错。
在这次同学聚会上,单杏遇见了七年未曾谋面的同学段玉刚,也就是单杏的第一任丈夫。这时的段玉刚已经是一杠两星的中尉排长了,一身85式军装,在同学中显得非常亮眼。
开始,单杏并没有认出段玉刚,想了老半天才对上号。单杏印象中的段玉刚,是穿着一身打补丁的衣裳,头发乱蓬蓬的,一年四季淌着黄鼻涕。左鼻孔一、三、五上班,右鼻孔二、四、六执勤,周日单杏不知道,因为初中生的周末是在家中度过的。也难怪单杏开始没有认得出段玉刚,这反差也真是太大了。一身戎装赶走了段玉刚的寒酸,增添了几分英姿飒爽的气质。
再说段玉刚,在二炮部队,与他的连长不对付,被排挤到炊事班,成了一名“背黑锅、戴绿帽子、看别人打炮”的炊事员。他不愿意向狗连长低头,更不愿意做“捞不着打炮”的冤大头,于是就发奋学习,考上了军校。
段玉刚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考上军校,与在县六中那三年的高中老底子有很大关系,毕竟他考了全校第一,毕竟距离高考线只差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