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乡村纪实 第十九章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二十二节
再说宋大学,经段玉刚的推荐去了王扈屯管区。
对于宋大学的到来,管区书记黄培虎也不好推辞,毕竟是自己出的馊主意,害得人家宋大学被牛忠那个臭不要脸的发配到计生站的。并且,通过这几年的观察,黄培虎发现宋至清这孩子本质很不错,甚至超过一般人。缺点就是一根筋,认死理儿,说话不分场合。人都是有缺点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并且宋大学的这些缺点,正是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人最缺乏的。这样看来,似乎又成了优点。
再说了,包括黄培虎在内,他管区的五个人,个个个性鲜明。黄培虎是管区书记,费二愣是管区主任,吕大勇是管区文书,范通和宋至清是管区成员。黄培虎不抽烟、不喝酒,听说原来也喝,因为酒后出了个事儿就不喝了,最起码在外面是滴酒不沾了;费二愣是军队转业回来的,一米八五的个头,二百多斤的坨,是也抽也喝,是林会计和酒鬼老杨的酒友;范通是已故的司务长老范师傅的长子,十五就上班了,户口大三岁,也就早早结了婚;吕大勇是王扈屯村支部书记吕四辈的独子,是黄培虎为了报答吕四辈的恩,给他在镇上办的临时工编制,同时还把自己的侄子小黄安排到党政办侍护领导。吕大勇说是管区文书,其实他没时间,他还要杀驴卖肉呢,哪有功夫管管区的事儿啊!
来到王扈屯管区,就先讲一讲管区书记黄培虎。有人称他为大黄,有人称他为黄大白话,更多的人叫他黄大胆。连虎都敢配,胆子能小的了吗?
这家伙可是个人物,他是王扈屯村东北角小黄屯的。小黄屯很小,只有二百多口人,可是有集市。巫镇总共两个集市,一个是在巫镇驻地,另一个就在小黄屯。
小黄屯村虽小,但是集市比镇驻地的还大,因为这里是两市三县交界地带,不单单是洛北县的买卖人来赶,另两个县的也来。南宋时期,洛北县是金人的地牌。为预防南宋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这“中兴四将”的袭扰,金人就屯兵在小黄屯。后来金人走了,就成了一个集市,主要交易口外的骡马,叫军屯骡马大集。一些远道的买卖人疲于来回奔波,干脆就在市场附近建起了房子,常住在这里。渐渐地,房子建得多了就形成了一个村落。这个村子开始叫军屯,乾隆二十五年,黄姓人家出了一个探花,给全村人挣足了面子,于是一致同意就改成了黄官屯。这一举动,既是对黄姓人家的褒奖,也是为了自己也沾沾喜气。
新中国成立以后,区公所上报成了小黄屯,遭到了全体村民的强烈抗议,但是也没能改过来。因为知道的太晚了,章都刻好了,小黄屯就小黄屯吧,谁让咱村确实小来呀!小黄屯是个杂姓庄子,不足三百口人的个村就有二十多个姓氏。别看小黄屯村不大,不好管那是出了名的。村干部换了一个又一个,全村的成年男性,不傻不潮的基本都当过。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年代,镇工商所主要任务是在集市上收工商管理费。买卖人赚点儿钱不容易,不愿意交啊。于是工商所就找了两伙收费协管员,黄培虎领几个人负责小黄屯大集,狗肠子领几个人负责巫镇大集。巫镇集赶二、七,小黄屯集赶四、九,平常是两个组各管各的,春节、中秋节前的几个集忙,就联合办公,狗肠子收东头,黄培虎收西段。无论是各管各的也好,还是联合办公也罢,黄培虎这组从不出事儿,收上来的钱还多;狗肠子这组每集必打,收的钱不够请派出所那帮子人喝酒送礼的。
狗肠子实际上就是巫镇街上的一个地痞无赖,不赡养老人,还要继承家业,被亲弟弟一刀捅断了肠子。切掉坏死的,肠子就不够长了。于是大夫就给补了段狗肠子,大夫的办法就是多。自从大夫把狗肉吃掉,给他接了段新鲜的狗肠子那时起,狗肠子、狗肠子的就叫了起来,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记得他的真实姓名了。
狗肠子收市场管理费不利,于是,工商所长就把狗肠子辞了,两个大集都由黄培虎负责,黄培虎成了巫镇的名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太顺风顺水了,也就离栽跟头不远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