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新秦秘史 7.4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七卷:浩瀚烟同波,唯留诗与书
第四篇:江山如梦化云烟,故国繁华恨难当
(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也就在曹文诏将军身死殉国这一年正月,义军向淮河流域流动,张献忠所部流窜至南直隶,并将中都凤阳攻破,凤阳城内外大量房屋被焚毁,明朝祖陵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屠杀官民也达万人,劫掠之资无数。当时,凤阳巡抚杨一鹏在淮安,无法及时救援。事后,朝野震惊,崇祯帝以陵寝失守罪逮捕杨一鹏,重罪问斩。哎呀!虽有罪,却不致问斩,实是责切。
面对义军四处流窜、日益壮大,朝廷终于狠下心全力剿灭,而不是一味幻想招安。崇祯八年,崇祯帝新设五省总理,由湖广巡抚卢象升兼任,并与五省总督洪承畴互相配合,洪承畴负责西北方向,卢象升负责东南方向。九年三月,孙传庭被举荐为陕西巡抚,这时的陕西巡抚之位其实是烫手的山芋,举荐之人是没安好心,但传庭有意出任剿叛,莫非这就叫坏心办好事?却说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三人确有能力,在通力配合下,致使义军生存困难,不得不向预想方向奔逃。“闯王”高迎祥率军攻向西安,于周至县黑水峪,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义军大败,其首领高迎祥被俘,押往BJ,凌迟处死。闯王高迎祥之死,极大触动了农民军,降的降,败的败,藏的藏。在孙传庭的努力下,基本肃清了关中地区的威胁,极大反转稳定了局势。高迎祥残部向西北投奔李自成,“闯王”的名号也自此转归李自成。洪承畴负责西北方向的李自成,义军作战不利,屡战屡败。
就在同一年,黄台吉以从蒙古获得“传国玉玺”为由,于沈阳盛京祭天登位,改国号“大清”,以“崇德”为年号,其所谓之名不言而喻。崇祯九年六月,清寇十万再次入塞劫掠。兵分三路,攻入明朝境内,于延庆县汇合。清贼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此时,明军主力或在长城边关,或在剿叛,救援不及,而距离近的军队却在总督、尚书等高级官员授意下按兵不动,畏战畏死。致使清贼如入无人之地,所遇抵抗无不粉碎,河BJ畿千万百姓哀嚎满地。崇祯帝急得跳脚,赶紧下旨命各路部队入京勤王,包括正在剿匪剿叛的卢象升等人。然而,卢象升抵达京城时,清贼已大掠而归,明军竟不能挡,京畿百姓苦痛万分,报仇无路。卢象升见京畿遍地苦楚,遂率军出塞追赶,救回七千多俘虏,行至蒙古木叶山而还。崇祯帝遂让卢象升替代作战怯懦不利的宣大总督,由他驻防宣府、大同一带边疆重镇。
可是自从卢象升调往北方边关任职,河南湖广一带的义军,逃过一劫,得以喘息,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发展壮大之程,湖广一带以张献忠所部势力最大。另一支势力则为继承“闯王”称号的李自成,主要在四川,甘肃,陕西等西北一带流窜活动。为了彻底剿灭农民军,崇祯皇帝重新启用了尚在丁忧的杨嗣昌,任命为兵部尚书。杨嗣昌于崇祯十年三月抵京赴任,并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方针,所谓“四正”:即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地巡抚专剿叛军,所谓“六隅”:即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地巡抚专防守且协剿,合称十面之网,由总督、总理随贼所向,堵截包围,征讨消灭。然而,目前明国内忧外患,想要实行杨嗣昌的计划,必须在有些地方有所妥协。杨嗣昌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他认为清贼外患止骚扰北方,不至于威胁统治根基,当务之急是彻底根除四处流窜的农民军。建议先与清贼谈判议和,如“汉与匈奴故事”,再不济,类“宋之岁币”,总好过清贼年年入关烧杀劫掠。“虚境”中的我也不禁认同:此所谓向局势低头,识时务,认清主次矛盾。
杨嗣昌所言,崇祯帝深以为然,也准备与清贼议和,封赏互市、贸易开关等。而杨嗣昌专心于剿叛灭匪,为此需要增兵加饷。钱从何处来,不过是向农民增加赋税,而地主、商贾、士绅、宗族的税却收不到多少。崇祯也道只好再苦一苦百姓,以为农民百姓生活尚未到极限,可是如果人人安居乐业,西北义军何至于发展到半个江山,轰轰烈烈,剿之不尽。
此外,杨嗣昌力荐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六省总理,处理南直隶、湖广、山西、陕西、河南、四川六省军务,肩负镇压起义军的重担,与洪承畴配合,一个负责东南,一个负责西北。然而,熊文灿认识不到剿贼务尽,总幻想着招安省事。崇祯十一年二月,湖广地区农民起义军刘国能、张献忠所部先后受熊文灿招抚,杨嗣昌鉴于其父招抚失败的教训,提出反对意见,并主张刘、张等“杀贼自效”才可信任,但熊文灿急于招安,并得到崇祯帝的支持,杨嗣昌只好顺从皇帝的意见,也相信了义军的投降是趋势使然。
由于熊文灿的招安政策,湖广一带的起义军暂时得到了控制。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起义军的势力依然强大,他们只是暂时隐藏起来,等待时机再度崛起。在这段时间里,杨嗣昌和洪承畴继续加强对其他起义军的攻击,试图彻底剿灭农民军的势力。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