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新秦秘史 7.5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第七卷:浩瀚烟同波,唯留诗与书
第五篇:身侍二主大忠奸,骂名千载总没现
(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却说卢象升战死沙场,明军败逃,境内竟无人可抵挡清寇,致使贼寇如入无人之境,数十座城池为之攻破,百姓家破人亡者无数。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贼攻破重镇济南府,活捉明德王。清贼掳掠财物达百万,心满意足乃整兵北回。崇祯帝在卢象升死后,下旨任命孙传庭接替,总督各路援军。然而,孙传庭却无兵可用,所部明军无法与清贼决战,只能伺机而动,略得几处小胜。
此外,在陕西围剿农民军颇有战绩的洪承畴,因为清贼入关掳掠之灾也被调来戍卫,这使得走入绝境的农民军终于喘了一口气,得以暗中积蓄力量,为再次起义做准备。崇祯十二年三月,清军从容出塞,以极小的代价换取巨额的利润。崇祯帝于是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领陕西精锐之师在松山、锦州一线防范清军再次南下。孙传庭在通州患病致耳聋,因此上书请辞保定总督一职,谁料在朝中政敌攻击下,皇帝失去对他的信任,也认为孙传庭称病欺上,又有人诬告孙总督麾下士卒嚣张跋扈、欺负当地百姓,七月二十三日,崇祯帝将他革职,并派锦衣卫将他逮捕入狱。
而在同一年五月,已经接受兵部尚书熊文灿招抚的张献忠再次反叛,于襄阳谷城杀守军劫库纵囚。荆楚地区其余受降的义军,闻之而响应,局势再次败坏。与此同时,李自成也从商洛山中,聚集了数千人马,再次杀出。熊文灿作为负责人,立即调左良玉等人前往镇压。左良玉所部起初获得胜利,但在追击过程中,遭到张献忠的引诱包围,一万多大明官军溃散,损失极为惨重。崇祯帝闻报大怒,将熊文灿撤职,后又派人将熊文灿逮捕,押往京师受审,次年被判为死刑斩首。熊文灿曾经是杨嗣昌推荐,如今局势再次败坏,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于是杨嗣昌请求前往一线督师。崇祯十二年九月六日,皇帝亲自为杨嗣昌践行,杨嗣昌也明白此去南行,不成功便成仁。
然而,杨嗣昌管理不当,以致与左良玉、贺人龙等人有隙,他们互相掣肘,对于杨嗣昌的调度推三阻四,阳奉阴违,不肯听命。张献忠则突破包围,入川流动作战。杨嗣昌也率兵入川追击,虽有小胜但不能全歼贼寇,明军疲于奔命。张献忠在四川转战半年,崇祯十四年正月,在开县大败左良玉所部,之后突然出川东行,打得明军措手不及。二月,竟攻克明军重镇襄阳城,处死明襄王,并将所获财物取出十万两赈济苦民,赢得百姓拥护。与此同时,北面的李自成,于正月二十日攻克河南洛阳,处死明福王,也将缴获的财物大赈饥民,名震朝野上下。杨嗣昌在回湖广奔救途中,听闻洛阳、襄阳两地明朝重镇失守及藩王被杀,日夜惊忧,使本就重疾缠身的病躯愈发不堪,半途于荆州病死。
而在明廷北方,为了遏制清奴屡屡南下入关掳掠,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明朝精锐尽于洪承畴掌中,希冀予清寇以重挫。清贼于崇祯十三年,在大凌河畔筑城屯田,修筑义州城,并对锦州采取围困政策,断绝明军给养,改变了以往强攻锦州受挫的策略,企图一步步蚕食锦州。锦州是明朝在塞外的边防重镇,曾经给清贼造成极大挫折,关系重大,守城之将为辽人祖大寿。祖大寿曾在崇祯四年大凌河血战穷竭时无奈降寇,但后来不久,祖大寿诈称前往锦州作为内应以为黄台吉夺取锦州,结果一去不返,继续为明廷效力。祖大寿作为辽人代表,在明朝最精锐的关宁军中,拥有极高威望。碍于此,黄台吉暂未撕破脸,没有对滞留在清营的祖大寿亲属下手。祖大寿归明后,朝廷继续委以重任,使之驻守锦州。祖大寿虽仍忠心于大明,但对清寇也有所改变,有出工不出力的表现。然而这一次,清寇目标直指祖大寿所驻守的锦州,并采取了层层围困的消耗战术。从崇祯十三年七月开始围困,坚持到十四年三月,锦州外城陷落,祖大寿率军回内城继续抵抗。洪承畴率关外大军来援,原本还在稳扎稳打,与清寇交战各有胜负。但锦州外城陷落后,明廷判断形势危急,与此同时,关内农民军流窜放肆,明帝国陷入两头作战的苦境,崇祯帝在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下,动摇了原本听从前线将帅步步为营的想法,更兼怕朝廷负担不起消耗战,于是不断催促洪承畴进兵,速战速决。七月,洪承畴率大军集结誓师。七月二十八日,大军在锦州城南与清贼激战,明军首战大捷,杀贼颇多。黄台吉闻前线战事不利,急率大军驰援,倾巢出动兵力达十二万。黄台吉见明军主力集结于松山,强攻不易,于是率部断其粮道,在松山与杏山之间,连掘三道壕沟,断了明军后路。粮草将绝,洪承畴与众将商讨后,准备突围。结果乘夜突围中遭遇清贼主力,原来早有防备,明军秩序大乱,死伤惨重。明军部分突围,而主帅洪承畴突围失败,困守松山城。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在援军断绝、粮草告罄和叛徒做内应的情况下,松山城破,曹变蛟等八千明军被俘,尽为清贼就地杀害,主帅洪承畴暂作羁押。驻守锦州的祖大寿眼见孤军无望,也于二十日后率众出降。
崇祯十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