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不堕凌云志 第五章:泰山遇险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本文出现的一切鬼怪风俗皆是为演绎剧情服务,无有不良价值导向。请读者们理性看待,杜绝封建迷信,要相信科学!)
走出京畿,来到兖州的谭池影已安稳走过了陈留郡、定陶郡,进入了泰山郡。
“得以瞻仰岱宗,也不枉费这近半月来近似南辕北辙地奔波了。”谭池影朗笑出声。
覃老仍是沉默不语,微微笑着。
此次游历目标是并州雁门,雁门在京畿的西南方,而岱宗泰山正在京畿的东边,所以说是南辕北辙。
“听父亲说,陛下也将在泰山行封禅大典。”谭池影骑在马上,微侧俯身,冲着覃老说道。
“是也。”覃老仍是微笑。
明明距离泰山还有好一段距离,但远远便似已能看到玉皇顶。让高坐马上的谭池影心神一荡:
“岱宗巍峨兮,神秀昭阴阳。”
“无愧‘帝临天下,窥神之境。’”覃老也是微笑着附和出声。
“从古书中看,泰山是集雄伟与神秀为一体的巍峨高山,更是联通天人之所在。覃老,您说,天地之间,真有神灵吗?”谭池影仍是微侧俯身向着覃老问道。
“世子不闻圣人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覃老笑吟吟说道。
其实在遇到伥鬼之前,谭池影是信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但上次见覃老施法力擒伥鬼,自是心中一阵动荡:
“前些日子所发生的事,让我动摇。而且,覃老不是道教之人吗?”
“天下只见人心有凝散。未见天地果位有神灵。”覃老悠悠答道。
谭池影闻言一滞,转而发问:
“覃老的意思是说,神灵鬼怪皆是人心凝散而成?”
“哈哈,夫唯不争,故无尤。”覃老笑着用《道德经》中的名言打了个哈哈。谭池影见覃老如此也是笑着就此作罢。
行行且行行,覃老与谭池影一路北行,在山脚找到驿站,出示身份,惊来了驿丞。谭池影将马匹和筝琴留下,便和骑牛的覃老一起往泰山走去。驿丞在身后连忙大声提醒,现在整个泰安郡都在为了陛下的封禅做着准备,泰山处于封禁状态。谭池影道谢一声,只说是去远远观赏一番便回。
“青牛不肯留下么?”谭池影见覃老仍是骑着大青牛于是问道。
“老夫体弱,正巧这青牛跋山涉水皆精通。省去了老夫许多麻烦。”覃老笑着回应。
“真是神异!”
“世子可愿共乘?”
“不了,我想一步步去丈量泰山的雄奇。”
“世子雅趣。”
……
泰山之南,汶水西流。从泰山南面山脚,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数位持矛甲士在此作为哨卫。
哨卫看到这一老一少一青牛,不禁一愣,忙喝止:
“朝廷重地,闲杂人等,速速离开。”
谭池影从怀里掏出鱼袋:
“我是擎国公长子谭池影。”
哨卫闻言,大吃一惊:
“恕小人冒犯。”
哨卫一边说一边上前,双手捧过谭池影手中的鱼袋,拿出了里面的半边的金质鱼符。鱼符一出,众兵丁赶忙行礼:“见过世子大人!”
“不必多礼,我来此赏玩,可否为我通禀武亭侯宋大人?”
“宋侯在天烛峰督阵,前些日子宋侯叮嘱过我等了,说是擎国公世子会来探望,所以不用禀告,还请世子自便。”哨兵躬身行礼奉上鱼袋说道。
谭池影在一众甲士的目光下,面色虔诚,一步一台阶地走上了登山之旅。覃老仍是高坐牛背,青牛在谭池影一旁自行登阶。一路上十里一守卫,谭池影干脆将金丝鱼袋别在腰上,倒也再没有哨卫上前阻碍了。山阶实属难登,走了许久,前方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
“听说前月,已在宋叔叔的督阵下,已将登顶古道重整完毕,预计在来年春季前将颂功石碑刻好。”谭池影说道。
覃老微笑不言,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已知晓。
谭池影停步,又望着前方发问。
“覃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门吧?”
“是也不是。”覃老也静静立在谭池影身旁,轻轻回答道。
“怎讲?”
“古时登泰山,都是从东面山谷上山。这东面山谷,古称‘天门溪水‘。百年前,雄武大帝一统天下时,为表功绩,定泰山封禅。为顺应阴阳,故而定下了’南面登山,北面下山’的路线。我们现在脚下所走的,都是那时百姓的劳役之灾。”
谭池影对着覃老略施一礼,口诵受教了,又说道:
“当今陛下,功绩万古,亦要在泰山封禅。”
“想来,前方必有为陛下封禅而做准